赵构听后,眉头微皱,显然对秦桧的推荐感到意外,但随即又露出了深思的神色。他深知秦桧此举背后必有深意,而秦桧在朝中的地位与威望,使得他的推荐不容小觑。于是,赵构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探究:“秦爱卿,你为何如此推荐?莫非有何深意?”
秦桧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微臣此举,实则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普安郡王殿下虽与微臣政见不同,但其才德兼备,威望卓著,实乃会试主考的合适人选。而张浚大人,更是公正无私,学识渊博,可为副主考,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微臣此举,既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也是为了朝局稳定,望陛下明察。”
赵构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秦桧此举的深意,既是为了朝局稳定,也是为了给赵眘树立威望,为未来可能的继位铺路。于是,赵构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准奏,即日起,普安郡王赵眘担任会试主考,张浚担任会试副主考,务必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附和,祝贺之声不绝于耳。秦桧则面带微笑,似乎这件事和自己无关。
随着会试主考与副主考的人选尘埃落定,朝堂之上的议论焦点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武举的主考与副主考。在宋朝,历来重文轻武的风气浓厚,武举相较于文科举试,其受重视程度确实稍逊一筹。然而,即便如此,武举也是国家选拔武将的重要途径,其主考与副主考的人选同样需要慎重考虑。
赵眘刚刚被秦桧推荐并成功担任会试主考,心中对秦桧的这份人情自是铭记在心。他深知,此时投桃报李,不仅是对秦桧的一种回报,更是巩固自己地位、展现自己胸怀与手腕的绝佳机会。于是,赵眘适时出列,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激与自信:“陛下,微臣斗胆推荐秦相国担任武举主考一职。秦相国虽即将告老还乡,但其一生阅历丰富,智谋过人,对武将的选拔自有独到见解。由秦相国担任武举主考,定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武将之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引起一阵议论。众人皆知,秦桧虽以文臣著称,但其一生与武将打交道甚多,对武事亦颇有研究。赵眘的推荐,虽看似出人意料,但细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
赵构闻言,目光转向秦桧,眼中带着几分探究与期待。秦桧则微微一笑,似乎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推荐并不感到意外。他缓缓起身,声音中带着几分谦逊与坚定:“陛下,微臣虽对武事略有涉猎,但终归是文臣出身,恐难以胜任武举主考一职。不过,微臣倒是愿意为朝廷出力,协助选拔武将之才。若陛下非要微臣担任主考,那微臣斗胆推荐一人,作为副主考,以助微臣一臂之力。”
赵构闻言,心中不禁对秦桧的谦逊与大局观暗暗称赞。他微微颔首,示意秦桧继续说下去。
秦桧见状,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缓缓说道:“微臣推荐枢密院知事林一飞大人担任武举副主考。林大人年轻有为,虽然亦是文官,然其曾奉旨带兵平乱,应该对武事有着独到的见解。由林大人担任副主考,定能与微臣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武将之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引起一阵轰动。众人皆知,林一飞虽年轻,但其在枢密院的表现却是有目共睹,他还有过做安抚使的经历,算是带过兵。由林一飞担任武举副主考,确实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赵眘闻言,心里想的却是秦桧说不定是想借此机会好好打压一下林一飞,亦或是把他放在火上来考,不过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副主考也确实是自己一直的想法。于是,赵眘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朗朗:“陛下,微臣附议。秦相国与林大人定能为武举选拔出真正的武将之才。”
赵构听后,目光再次扫视全场,似乎在权衡着秦桧与赵眘的推荐。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赞许与决断:“准奏,即日起,魏国公担任武举主考,枢密院知事林一飞担任武举副主考。你二人务必尽心尽力,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武将之才。”朝堂之上,群臣纷纷附和,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散朝之后,秦桧缓缓步出金碧辉煌的宫殿,背影显得格外深沉而孤独。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他的身上,却似乎无法驱散他眉宇间那抹不易察觉的忧虑与期许。他的步伐不急不缓,每一步都似乎在衡量着即将告别的权力舞台与心中那份未了的牵挂。
回到府中,秦桧立刻召见了自己的三个心腹好友张俊、王俊、万俟卨。书房内,烛光摇曳,气氛凝重而微妙。
面对三人的疑惑与不解,秦桧只是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太多未言之语。“诸位,我知你们对我突然提出告老还乡的决定感到诧异,甚至有人认为我是在逃避或是让步。实则不然,我心中自有计较。”他缓缓说道,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的长河,看到更远的未来。
秦桧的眼神在烛光下显得格外深邃,他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之所以如此,也算是以退为进之策。自那恩平郡王谋反被贬为民之后,朝中局势已悄然生变,普安郡王赵眘,已是板上钉钉的新君候选人。我秦桧虽位居相位多年,但如今已垂垂老矣,犯不着再去得罪这位年轻气盛,且背后有着无数双眼睛盯着的郡王。退一步,不仅是为了保全自身,更是为了给你们,也给我们的家族,留一条后路。”
张俊、王俊、万俟卨三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他们跟随秦桧多年,深知这位相爷的手段与智谋,如今却突然听到他如此言辞,心中难免生出诸多猜测。
秦桧见状,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几分无奈与释然:“你们或许还不明白,这朝堂之上,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今日之宠臣,或许明日便成阶下囚。我秦桧虽曾权倾一时,但终有老去的一天。而今,新君即将登基,我若再不退让,到时恐难逃一劫。”
说到这里,秦桧的目光变得异常坚定:“所以,我决定告老还乡,远离这权力的漩涡。而你们,也最好开始筹谋自己的退路。莫要等到那日到来,才悔之晚矣。”
三人闻言,依然眉头紧锁,似乎对秦桧的决定仍难以释怀。他们相互对视一眼,最终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书房。烛光摇曳中,秦桧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苍老,仿佛一位即将告别历史舞台的老将,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忧虑。
书房的门缓缓关上,将秦桧的身影隔绝在烛光之外。外面的夜色深沉而寂静,仿佛也在默默诉说着这位权臣的落幕与新时代的开启。
在书房的昏黄烛光下,秦桧的身影显得更加深沉而复杂。他的眼神在烛火的映照下,时而闪烁,时而凝重,仿佛在思考着更为深远的布局。当张俊、王俊、万俟卨三人离开后,书房内陷入了一片沉寂,只有偶尔传来的烛芯爆裂声,才打破了这份静谧。
秦桧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凝视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回想起自己一生的为官之道,秦桧深知其中的险恶与复杂。他的手段虽被世人视为恶毒,但在官场中,却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他即将告别这个权力舞台,心中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能在最后时刻,与自己那个永远不能相认的儿子一起共事,将自己那些虽被诟病但却行之有效的为官之道传授给他。
推荐林一飞担任武举副主考,正是秦桧精心布局的一部分。他深知,在武举这样的重要场合中,林一飞能够得到锻炼和磨砺,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同时,通过与自己共事,林一飞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官场的运作规则,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壮大。
秦桧的心中,既有对儿子的骄傲和期待,也有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明白,官场如同战场,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因此,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所有的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林一飞,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夜色渐深,秦桧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孤独而坚定。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忧虑,但更多的,是对那个永远不能相认的儿子的深深牵挂和无尽的爱。这份爱,如同烛火般微弱而温暖,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让他在权力的漩涡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安宁。
夜已深沉,书房外的世界被一片漆黑所笼罩,只有书房内那微弱的烛光,还在顽强地抵抗着夜的侵袭。秦桧站在窗边,思绪万千,正当他沉浸在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儿子的牵挂中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内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