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普安郡王赵眘,则位于人群的最前方,他身着一袭华丽的锦袍,但此刻却无半点奢华之感,反而透露出一种王者的威严和决心。他的目光如炬,直视着坐在书桌后的赵构,仿佛要穿透对方的灵魂,直视其内心的恐惧和挣扎。
“父皇,”赵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重,“今日之举,实属无奈。您多年执政,朝廷内外积弊丛生,民不聊生。本王身为皇室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天下苍生谋求福祉,恳请父皇下诏晋位太上皇!”
赵构闻言,脸色铁青,他怒视着赵眘,眼中闪烁着愤怒和不甘。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逼宫,他似乎已经无力回天。书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根弦随时都会断裂。
林一飞等人则默默地站在赵眘身后,他们的目光坚定而冷峻,仿佛是在无声地支持着赵眘的决定。他们知道,这一刻已经到来,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只能全力以赴。
赵构看着眼前的这些人,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可言。这场皇权之争,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内心的恐慌和愤怒却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让他几乎无法自持。
“你们这群逆贼!”赵构终于忍不住怒吼道,“朕乃天子,尔等胆敢谋逆,必遭天谴!”
然而,赵眘却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仿佛是在看着一个即将落败的敌人。他微微一笑,说道:“父皇天命难违,人心向背。你已经失去了天下人的心,又何必再执着于这皇位呢?”
赵构在怒吼之后,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但他依旧死死地抱着那方象征着皇权的玉玺,双手因用力过度而微微颤抖。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死死地盯着赵眘,声音因愤怒而变得沙哑:“逆子!你竟敢如此对待朕!你竟敢谋逆篡位,你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你对得起朕对你的栽培吗?”
赵眘闻言,脸色并未有丝毫动摇,反而更加冷峻。他向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惜杀害忠臣岳飞,又向金人卑躬屈膝,割地求和。你这样的皇帝,有何脸面再坐在那龙椅上?”
赵构闻言,脸色变得更加铁青,他仿佛被赵眘的话刺痛了内心深处的伤疤,怒吼道:“岳飞那厮拥兵自重,意图谋反,朕杀他何错之有?至于向金人求和,那也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赵眘冷笑一声,道:“父皇真是颠倒黑白,岳飞一心为国,你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他。向金人求和?那不过是你的软弱无能罢了。你这样的皇帝,只配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说着,赵眘一挥手,示意身后的武将们上前。韩世忠等人闻言,立刻大步向前,逼近了赵构。赵构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但他依旧紧紧抱着玉玺,不肯松手。
赵眘的目光愈发冷冽,他轻轻给了韩世忠一个眼色,那眼神中既有不容置疑的决断,也藏着对这位老将深深的信赖。韩世忠,这位昔日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将领,此刻心领神会,没有丝毫犹豫。他大步流星,步伐沉稳而有力,直逼赵构面前。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连呼吸都变得异常沉重。
赵构见状,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与绝望交织的光芒。他试图用更加坚定的力量握紧手中的玉玺,但那双因岁月和权力斗争而显得苍老的手,终究敌不过韩世忠那铁钳般的臂膀。韩世忠面无表情,动作干净利落,硬生生地从赵构紧握的双手间将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玉玺夺了过来。玉玺的转移,仿佛也预示着皇朝命运的更迭。
夺得玉玺后,韩世忠并未停留,而是迅速后退,将玉玺恭敬地呈递给赵眘。赵眘接过玉玺,目光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胜利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深思。他缓缓举起玉玺,环视四周,那目光仿佛在说:这一刻,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滚动,无人能挡。
紧接着,赵眘的声音在书房内响起,冷静而坚决:“侍卫何在?”随着他的命令,早已在外待命的侍卫们迅速涌入,他们训练有素,动作整齐划一,将赵构团团围住。赵构的脸色此刻已是一片死灰,他望着这些曾经效忠于自己的侍卫,如今却听从另一个人的命令,心中五味杂陈。
“将太上皇带至偏殿,妥善安置,不得有误。”赵眘的命令再次响起,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侍卫们应声而动,虽然动作轻柔,但那股不容反抗的气势却让人心生敬畏。赵构被两名侍卫搀扶着,脚步踉跄,眼中既有不甘,也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随着赵构被侍卫们小心翼翼地带往偏殿,整个皇宫内的气氛似乎都为之一松,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一种更为凝重而庄严的氛围。赵眘站在书房中央,目光如炬,透出一种超越年龄的坚定与成熟。尽管他年仅十六七岁,但这一刻,他仿佛已经是一位历经风雨、深谙治国之道的帝王。
他缓缓转身,目光落在宰相张浚身上,声音沉稳而有力:“张相,有劳您替太上皇拟旨,宣布他自愿退位,将皇位传给本王。”
张浚闻言,微微一愣,但随即恢复常态,他深知此刻局势已定,自己作为朝中重臣,必须全力支持新帝,以确保朝局的稳定。
随后,张浚走到书案前,提笔蘸墨,开始起草退位诏书。他的笔触稳健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对新帝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期许。诏书中,赵构以年迈体弱、无力再理朝政为由,自愿将皇位传给普安郡王赵眘,并宣布自己从此退居太上皇之位,不再参与朝政。
在退位诏书顺利拟定并宣读之后,夜已深沉,但大殿之内灯火通明,气氛却与先前截然不同,透着一股新生的朝气与希望。赵眘,这位新登基的年轻帝王,此刻正站在大殿中央,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眼前臣子们的深深信赖。
“诸位爱卿,今夜之事,实为朝局之变动,亦是国运之转折。”赵眘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朕深知,江山社稷之稳固,离不开诸位的鼎力支持。因此,朕决定,在此刻,对诸位进行封赏。”
言罢,赵眘的目光首先落在了张浚身上。这位老宰相,一直以来都是朝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智慧与沉稳,为朝局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浚,朕封你为太师兼淮南节度使。虽然这些官职稍显虚名,但朕知你心系国家,不以权位为重。你的忠诚与智慧,朕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赵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张浚的肯定与感激。
张浚闻言,连忙跪倒在地,感激涕零:“臣张浚,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随后,赵眘的目光又转向了韩世忠。这位昔日战场上的猛将,今日朝中的栋梁,他的勇武与忠诚,早已在军中传为佳话。
“韩世忠,朕封你为平北大元帅兼枢密院副使。你武艺高强,忠心耿耿,是朕最信任的大将。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朕守护这片江山,并在国富兵强之后挥师北伐,一雪靖康之耻,使百姓无忧。”赵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韩世忠的期许与信任。
韩世忠同样跪倒在地,声音坚定:“臣韩世忠,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誓死保卫国家。”
接着,赵眘又宣布了对胡铨的封赏:“胡铨,朕封你为太保兼吏部尚书。你清廉正直,才学出众,是朝中难得的栋梁之才。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朕选拔贤才,整肃吏治,让朝廷更加清明。”胡铨同样感激涕零,誓言要为新帝尽忠职守。最后,赵眘的目光落在了林一飞身上。这位年轻的正六品枢密院知事,在此次大事中功不可没,他的智慧与勇气,早已赢得了赵眘的深深信赖。
“林卿,朕加封你为仙游乡侯,枢密院使兼兵部尚书,你虽年轻,但才干过人,朕相信,你定能让我大宋,再创辉煌。”赵眘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林一飞的赞赏与期待。
林一飞闻言,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他深知,这份封赏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忠心耿耿的肯定。
“臣林一飞,叩谢陛下隆恩。臣定当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林一飞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这一刻,他已经看到了大宋未来的辉煌。
在宣布完对林一飞的封赏后,赵眘的目光终于落在了那个一直默默站在自己身后,身形魁梧,眼神坚毅的男子——冯仁身上。冯仁,这位多年来始终如影随形,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赵眘的亲信,他的存在对于赵眘而言,不仅仅是安全的保障,更是心理上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