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五章 枢密院使的第一天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林一飞这才反应过来,他被柳烟儿的幽默和温柔所打动,嘿嘿一笑,站起身走到床边。他看了一眼柳烟儿那略显调皮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于是他轻轻掀开被子,钻了进去,躺在了柳烟儿的身边。 两人并肩而卧,被子里的温暖仿佛将他们紧紧包裹在一起。林一飞侧过身,看着柳烟儿那恬静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感激与爱意。而柳烟儿也侧过头来,与林一飞四目相对,两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温柔与满足。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真的就这样睡着了。没有更多的言语,没有更多的缠绵,只有彼此之间的温暖与陪伴。林一飞在梦中仿佛能感受到柳烟儿那轻柔的呼吸和均匀的心跳,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安心与幸福。 而柳烟儿也在梦中与林一飞紧紧相拥,仿佛要将这份温暖与幸福永远地留在心中。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林一飞与柳烟儿在彼此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温馨而美好的夜晚。 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彼此相依,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林宅的屋檐,整个府邸渐渐苏醒。林一飞的卧室里,晨光透过精致的窗棂,洒在铺陈得整整齐齐的锦被上,为这宁静的空间添上了一抹温暖的金黄。 林一飞缓缓睁开眼,感受到体内涌动的新一天的活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坐起身,目光落在身旁熟睡的柳烟儿脸上,那是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让他心中充满了温柔与感激。然而,他深知今日的重要性,轻轻吻了吻柳烟儿的额头,便悄悄起身,穿衣洗漱。 此时,苏瑶已经闻声而来,她手持一件崭新的紫色官袍,那官袍上绣着繁复而精美的图案,象征着尊贵与权力,正是林一飞今日要穿的枢密院使正装。苏瑶的脸上挂着温柔的微笑,眼中闪烁着对丈夫的骄傲。 “相公,今日是你正式就任枢密院使的大日子,让瑶儿来帮你整理官袍吧。”苏瑶轻声说道,语气中满是柔情与细心。 林一飞闻言,心中一暖,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站在铜镜前,任由苏瑶纤细的手指穿梭于他的衣襟之间,细心地整理着每一处褶皱。苏瑶的手法既轻柔又熟练,仿佛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她对林一飞深深的爱意与关怀。 “瑶儿,谢谢你。”林一飞看着镜中的自己,被苏瑶打理得一丝不苟,心中充满了感激。他转头看向苏瑶,眼中满是深情,“有你在我身边,真好。” 苏瑶闻言,脸颊上泛起了两朵红云,她羞涩地低下头,轻声说道:“相公,能与你结为夫妻,是瑶儿此生最大的幸福。你如此优秀,瑶儿只是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你没有后顾之忧。” 说着,苏瑶再次仔细检查了林一飞的官袍,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然后,她退后一步,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目送着林一飞一步步走出房间,心中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林一飞站在门口,回头望向苏瑶,眼中闪烁着感激与爱意。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份家的温暖与力量全部吸入胸膛,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向府邸的大门。 苏瑶站在门口,目送着林一飞的背影渐渐远去,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满足。她轻声呢喃:“我眼光真好,这才成亲一年多,他竟然就当上了枢密院使呢。” 阳光洒在苏瑶的脸上,映照出她幸福的笑容。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清晨,林一飞带着家人的祝福与期待,踏上了新的征程。 紫袍加身,林一飞显得格外庄重威严,那深邃的紫色仿佛凝聚了朝堂的风云变幻,也映照出他内心的坚定与沉稳。他仔细整理好衣冠,迈出府邸,踏上了前往枢密院的路途。一路上,行人纷纷侧目,对这位新晋高官投以敬畏的目光。 抵达枢密院时,院内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官员们各自忙碌,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林一飞步入院中,立刻引来了一片注视。他的到来,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枢密院内原有的沉闷气氛。 十一个知事早已得知林一飞晋升的消息,此刻见他身着紫袍,步履稳健地走来,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务,恭敬地迎上前去。虽然他们中许多人曾与林一飞共事,对他并不陌生,但今日的林一飞,身份已截然不同,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威严与气度,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压力与敬意。 “诸位同僚,有礼了。”林一飞微笑着拱手回礼,语气中既有谦逊也有不容小觑的威严。他深知,作为枢密院使,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才能,更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知事们见状,更是恭敬有加,纷纷表达了对林一飞的祝贺与敬意。这样的见面仪式,虽简短却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林一飞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枢密院团队的一次鼓舞与激励。 至于训话,林一飞并未发表长篇大论,他深知,行动胜于言语。他简短而有力地说道:“诸位,我们同为朝廷效力,责任重大。今日我虽晋升为使,但我们的目标始终一致,我希望大家能各司其职,勤勉尽责,将朝廷交代的每一桩公事都完成得尽善尽美。兵马调动虽非我们一言堂,但我们的决策与行动,直接关系到朝廷的安危与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大宋的辉煌!” 林一飞的话语虽不多,却字字掷地有声,直击人心。知事们听后,无不精神振奋,纷纷表示将不负使命,竭尽全力。 随后,林一飞便开始了他作为枢密院使的第一天工作,坐在枢密院那宽敞而庄严的厅堂中,案头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公文与密报。初入此职,他原以为会面临无数棘手的问题与复杂的朝政纷争,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他渐渐发现,在南宋做高官,尤其在枢密院这样的机构,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艰难复杂。 起初,林一飞对兵马调动的指令颇为谨慎,每一份公文都细细研读,生怕有所疏漏。然而,时间一长,他渐渐摸出了规律。地方的兵将调动,往往不过是例行公事,或是为了保持军队的活力与战斗力,进行的常规轮换。这些事务,只需按照既定的程序与规定执行即可,并无太多需要费心之处。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调动都如此简单。当涉及到朝廷重大决策,或是需要枢密院与宰相府共同商议的事务时,林一飞便会感到责任重大。但即便如此,他也有一套应对之策。每当遇到这样的难题,他便会先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整理清楚,然后亲自前往相府向张浚请教。 对于林一飞的请教,他总是耐心倾听,然后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在张浚的指点下,林一飞逐渐学会了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在复杂的朝政局势中做出最为明智的选择。 在林一飞作为枢密院使的第一天,与张浚的会谈中,话题并未聚焦于兵马调动或朝廷的即时决策,而是转向了更为深远的历史脉络——宋金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两国从战争到和平,再从和平到战争,最终又回到某种程度和平的曲折历程。 林一飞深知,作为一位负责国家军事调度的重臣,仅仅了解当下的局势是远远不够的。新君赵眘怀揣着北伐的雄心壮志,这不仅需要对当前军事力量的精准把握,更需要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以避免重蹈覆辙。因此,他利用这次与张浚的会面,提出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渴望。 张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缓缓开口,仿佛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故事:“靖康之变,是我大宋之痛,金兵铁蹄之下,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俘,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自此,宋金之间便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恩怨纠葛。” “起初,太上皇南渡,重整社稷,面对金人的步步紧逼,朝廷上下一心,力图恢复中原,岳飞、韩世忠等忠勇之将,屡建奇功,然而,"天眷议和"的签订,却标志着宋金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那时,大宋以割地、赔款、称臣为代价,换来了暂时的安宁。” 张浚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又似乎是在提醒林一飞,历史的选择往往充满了苦涩与妥协。“但和平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金国内部的动荡,以及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势力的更替,两国关系再次趋于紧张。而且后来岳飞等主战派又有北伐之志,宋金之间战事又起,若非太上皇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最终的结果亦不会是绍兴议和收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