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张浚的目光变得坚定,“陛下有志于恢复中原,重塑大宋辉煌。但北伐之路,绝非坦途,需深思熟虑,步步为营。你身为枢密院使,不仅要熟悉兵法,更要精通历史,明了宋金之间的恩怨情仇,方能制定出最合时宜的战略。”
林一飞认真倾听,张浚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他的心上。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调兵遣将的职责,更是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他暗暗发誓,要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使之成为自己制定战略、决策行动的重要参考。
听到这里,林一飞不禁眉头紧锁,好奇地问道:“那第一次天眷议和之后,为何又迅速爆发了战事呢?这其中有何缘由?”
张浚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第一次天眷议和,确实曾给大宋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那时,金人将刚刚攻占的河南、陕西之地归还给了大宋,而他们则占据了山东等地。然而,这看似公平的协议,实则埋下了隐患。”
“金人虽归还了两京,但实则并未真心实意地想要与大宋和平共处。他们一方面在北方整顿军备,一方面又不断试探大宋的底线。而我大宋,虽然得到了失地,但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恢复,加之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势力的争斗,使得政策摇摆不定。”
“更为关键的是,双方对于议和的结果都不甚满意。金人认为,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却只得到了山东等地,而河南、陕西本就是他们的战利品,归还给大宋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大宋方面,虽然收复了两京,但北方防线依然薄弱,且需承担巨额的岁币,国内民不聊生,对议和的结果也多有不满。”
“因此,当金人内部稳定下来,实力得到恢复后,便再次对大宋发动了攻势。他们利用大宋内部的矛盾与虚弱,迅速占领了原本归还给大宋的河南、陕西之地,并一路南下,威胁到了大宋的腹地。而我大宋,则有岳飞领军出战大破金人,太上皇惧怕真的迎回二帝,这才有了后来的绍兴议和。”
林一飞闻言,眼神更加凝重,他深知了解敌情对于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于是又追问道:“那如今金人的情况到底如何?他们的实力是否还如当年那般强大?”
张浚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缓缓说道:“如果说当年与岳飞大战时,金人的武力还处于巅峰期,那么现在,他们已然是由盛转衰了。数十年的征战,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金人都已经消耗巨大,他们的精锐部队在历次战役中损失殆尽,再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
“而且,”张浚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虽然我大宋现在仍然给金人岁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怕了他们。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大宋的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我们在南方站稳了脚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军队也得到了加强。现在的金人,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能力南下了。”
张浚叹了口气,神色更为凝重,继续说道:“一飞,你或许还不知道,当年"岳家军"的战绩,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实际上,他们与金人的战斗远非一帆风顺。岳将军虽英勇无比,麾下的将士也是忠勇可嘉,但战争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宋金之战中,"岳家军"与金人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岳将军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此辉煌的战绩,是因为他总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调整战术,最终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然而,这些艰难的过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往往被简化成了"岳家军"势如破竹、连战连胜的传奇。”
“其实,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将士的血汗与牺牲。岳将军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总是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也正因如此,"岳家军"才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成为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林一飞闻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他之前虽然对岳飞的战绩有所了解,但从未想过其中的艰辛与曲折。此刻,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将领,以及他身后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张浚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决绝,他继续说道:“如今的金人,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他们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贵族间的争斗不断削弱着他们的统治根基。加之连年征战,民生凋敝,士兵疲惫,战斗力大不如前。可以说,金人的衰败已成定局,他们现在的处境,比起当年岳飞在世时还要更加不堪。”
“至于太上皇,他心中那份对迎回二圣的顾虑,虽有其复杂的政治考量,但不可否认,这也成了绍兴议和的一个诱因。太上皇担心一旦二圣归来,自己的地位将何以自处,更怕的是朝廷内部因此再起波澜,国家再次陷入动荡。于是,绍兴议和便成了权宜之计,虽暂时稳定了局势,却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然而,中原地区的百姓,他们的心始终向着大宋。金人的统治,不过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他们内心深处对金人的反抗从未停止。那些被金人奴役的日子,每一天都在提醒着他们,自由与尊严的珍贵。百姓们渴望大宋的军队能够再次北伐,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让他们重新回归大宋的怀抱。”
说到这里,张浚的情绪显得尤为激动:“林枢密,你我都清楚,现在的形势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宋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今非昔比。只要我们能够积蓄力量,精心策划,再次北伐并非遥不可及。甚至,我们不仅要收复失地,更要一鼓作气,将金国彻底击溃,一雪前耻,让大宋的旗帜再次飘扬在中原的大地上!”
张浚的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一天的到来。他深知,这条北伐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正如他之前所言,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
说到这里,张浚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但今日不同往昔,陛下有志于恢复中原,重塑大宋辉煌。我们身为臣子,自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实现这一宏图伟愿。林枢密,你身为枢密院使,责任重大。希望你能牢记历史,汲取教训,制定出最合时宜的战略,为我大宋的北伐之路贡献力量。”
林一飞闻言,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调兵遣将的职责,更是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林一飞听了张浚的一席话,心潮澎湃,他深知此刻的自己不仅是一个军事指挥者,更是大宋北伐梦想的重要一环。在激动之余,他突然想起了自己此前“研究”出一项创新——威力巨大的火药。
这种火药在他镇压起义军时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破坏力,能够在战场上造成大范围的杀伤。他相信,这种火药如果应用到北伐战争中,定能大大增强大宋军队的战斗力。
于是,林一飞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张浚,说道:“张大人,下官此前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火药,它的威力远超以往我们所使用的。我相信,如果将这种火药用于火炮和战争中,定能在北伐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帮助我大宋军队迅速突破金人的防线。”
张浚闻言,眉头微微一皱,显然对林一飞的话感到有些意外,但随即又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深知,在战争中,新技术的运用往往能够决定胜负。于是,他点了点头,缓缓说道:“哦?竟有此等火药?林大人可否详细说说其原理及目前的试验情况?”
林一飞见状,心中一喜,连忙将自己研究火药的经过、原理以及目前的成果一五一十地向张浚汇报。他详细解释了火药中各种成分的比例、混合方式以及爆炸时产生的威力,还提到了自己对于进一步改进火药威力、制造更大口径火炮的设想。
听完林一飞的汇报,张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神色。他深知,这种创新对于北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作为一个谨慎的军事家,他并没有立即表示支持,而是说道:“林枢密,你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也很可能对我们北伐产生巨大帮助。但是,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确保这种火药在实战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张浚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我希望你能找个时间,让我亲自看看这种火药的威力。如果它真的如你所说那般强大,那么我一定会和你一起向陛下请求大量制作,并应用到北伐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