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说边聊之间,马车已缓缓停在了皇宫那庄严巍峨的门口。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琉璃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辉煌的面纱。
林一飞与张浚相视一笑,各自整理了一下衣襟,缓缓走下马车。他们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为复杂的局势。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大宋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
宦官们早已在宫门口等候多时,见两人到来,连忙迎上前去,恭敬地行礼道:“张相、林大人,陛下正等着您们呢,请随我来。”
两人点了点头,跟随着宦官的步伐,穿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了皇帝赵眘的御书房前。此时,御书房内灯火通明,赵眘正和名将韩世忠并肩而立,眉头紧锁地商议着逐步准备北伐的事宜。
“陛下,张相和林大人到了。”宦官轻声禀报道。
赵眘闻言,脸上露出了喜色,急切地说道:“快请!”
不一会儿,张浚和林一飞便走进了御书房。他们先是恭敬地向赵眘行礼,然后才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望着这位年轻的皇帝。
赵眘看着两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两位都是自己最信任的大臣,他们的忠诚和智慧,是支撑大宋走向复兴的重要力量。
“张相、林卿,你们今天与金国使臣的交涉如何了?”赵眘关切地问道。
张浚微微一笑,将今天与金国使臣交谈的经过以及从对方口中套出的金国形势详细地禀报给了赵眘。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让赵眘听得频频点头。
“原来如此,金国政局动荡,这对我大宋可是个好机会啊。”赵眘沉思片刻后说道,“二位爱卿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林一飞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臣认为我们应该加强边防,整顿军备,提升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金国内部的动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力求对金国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能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判断。”
赵眘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赏。他点了点头,说道:“林卿所言极是。韩将军认为呢?”
韩世忠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完全赞同张相和林大人的意见。我们大宋已经沉寂了两年,是时候让世人看看我们的实力了。臣愿亲自领兵出战!”
赵眘看着眼前的三位大臣,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知道,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努力,大宋的复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正当赵眘准备进一步商讨北伐的具体计划时,林一飞却微微皱眉,进言道:“陛下,微臣虽赞同北伐之事宜不宜迟,但正式开启北伐之战,仍需做足多方面的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仅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确保军械充足,将领人选确定无疑,以及北伐路线的精确规划。”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沉稳与深思,继续说道:“此外,我朝骑兵数量稀少,步兵又多以防守为主,若冒然北伐,一旦战事不利,恐将对我大宋国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因此,微臣斗胆建议,北伐之事需从长计议,寻找最佳时机。”
“那何为最佳时机呢?”赵眘好奇地问道,显然对林一飞的看法颇感兴趣。
林一飞微微一顿,继续说道:“陛下,微臣以为,金兵若南下侵扰,我大宋便可借此机会,以反攻为名,不宣而战。这样既有了出兵的正当理由,又可避免引起过大的国际争端。同时,金兵南下之时,其国内必定空虚,我大宋若能借此良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反击,必能事半功倍。”
张浚闻言,不禁点头赞同,他深知林一飞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他补充道:“陛下,林大人所言极是。北伐之事需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我们需确保万无一失,方能一举成功。”
赵眘听罢,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看向韩世忠,问道:“韩将军,你对此有何看法?”
韩世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拱手说道:“陛下,微臣虽是个粗人,但也懂得审时度势。林大人虽年轻,但此建议却极为中肯。微臣完全赞同张相和林大人的意见。北伐之事,需谨慎行事,寻找最佳时机。”
赵眘看着眼前的三位大臣,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有了他们的智慧和忠诚,大宋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好!”赵眘一拍桌案,语气坚定地说道,“朕决定,北伐之事需从长计议,寻找最佳时机。同时,加强边防,整顿军备,提升国力。待时机成熟,我大宋必将一举收复失地,一雪靖康之耻!”
三位大臣闻言,纷纷躬身行礼,齐声说道:“微臣遵旨!”
韩世忠起身后,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眉头微微一皱,又向前跨出一步,拱手对赵眘说道:“陛下,微臣还有一事需奏。”
赵眘见状,目光温和地看向韩世忠,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韩世忠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北伐之事,除了粮草、军械、路线等准备之外,还有一事至关重要,那便是将帅之间的相合。微臣征战多年,深知军中人心向背对于战事的影响。若将帅之间心存芥蒂,人心不合,人人都想看别人的热闹,那么这北伐还没打,便等于已经输了大半。”
赵眘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韩世忠所言非虚。一个团结的军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他点了点头,说道:“韩将军所言极是,这点确实重要。朕会亲自过问此事,确保将帅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韩世忠见赵眘如此重视自己的建议,心中稍感宽慰。他再次躬身行礼,说道:“陛下圣明,微臣告退。”说完,韩世忠便转身退出了御书房。
此时,林一飞也准备告退,却被张浚轻轻拉住了衣袖。林一飞心中一动,立刻明白了张浚的意思——赵眘可能是有话要对自己说。于是,他也就没有再提要走的事情,而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赵眘的下一步指示。
赵眘看着韩世忠的背影消失在门外,才缓缓转过身来,目光深邃地看向林一飞和张浚。他说道:“林卿、张相,你们二人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对于北伐之事,你们有何进一步的建议?”
张浚闻言,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笑容,他先是微微一顿,似乎在斟酌着用词,随后才缓缓开口对赵眘说道:“陛下,微臣本欲自请挂帅北伐,以报国家之恩。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微臣觉得林大人才是那个挂帅的最佳人选。微臣在朝中尚有许多事务需要处理,确保局势稳定,后援无缺,这才是微臣目前最为擅长的。而林大人年轻有为,且身为枢密院使,对军事策略了如指掌,由他挂帅,定能鼓舞士气,引领我大宋军队走向胜利。”
赵眘听着张浚的话语,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微微颔首,笑着说道:“张相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认为的。我大宋历来都是文官挂帅,武将统兵,这样的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林卿身为枢密院使,由他挂帅,确实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说到这里,赵眘的目光转向林一飞,眼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继续说道:“林卿,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朕将北伐的重任交给你,你可要尽心尽力,不负朕和百姓的期望。”
林一飞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恭敬地行礼,语气坚定地说道:“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微臣定将带领我大宋军队,奋勇杀敌,收复失地,一雪靖康之耻!”
赵眘看着林一飞那坚定的眼神和自信的姿态,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他知道,有了这样的忠臣,大宋的北伐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此时,张浚也微笑着看向林一飞,眼中充满了赞赏和信任。他说道:“林大人,你挂帅北伐,我在朝中稳定局势,保证后援不缺。我们二人齐心协力,定能助陛下完成北伐大业。”
林一飞闻言,感激地看向张浚。他深知,张浚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更是对大宋未来的坚定信念。他微微点头,表示自己会尽全力以赴。
御书房内,君臣三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彼此间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路虽然艰难,但只要有彼此的信任和支持,大宋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正当君臣三人沉浸在彼此的信任与期待之中时,林一飞的神色突然变得凝重起来。他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随后缓缓开口,打破了御书房内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