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只有保留实力,才能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将继续努力,为争夺帝位而奋斗到底。
在林一飞收复寿州后的短短一个月,捷报再次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大宋。徐州,这座战略重地,也在林一飞与韩世忠、岳雷等将领的精心策划与英勇奋战下,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徐州之战的辉煌成果,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宋军不仅斩获了大量的马匹与钱粮,为后续的北伐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宋军的勇猛与智慧。在林一飞的严令下,徐州境内的金人几乎被屠戮殆尽,这一举动虽然残酷,但却极大地震慑了金军,让他们在未来的战斗中不得不更加谨慎小心。
随着徐州的收复,其以南的宿州、颖州两地也望风而降。金国的官员们在得知徐州失守的消息后,纷纷选择弃城北逃,生怕自己成为宋军的下一个目标。宋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便轻松收复了这两座城池,这无疑为北伐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信心。
林一飞深知,这些胜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将士的英勇付出与无私奉献。因此,在收复徐州后不久,他便以北伐军的名义,向皇帝赵眘呈上了捷报。捷报中,他详细描述了徐州之战的艰苦卓绝与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对韩世忠、岳雷等将领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赵眘在接到捷报后,龙颜大悦,他深知这些胜利对于大宋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他立即下旨,对林一飞等北伐将领进行嘉奖,并命令户部拨发大量的粮草与军饷,以支持北伐军的后续行动。
在林一飞呈给皇帝赵眘的捷报中,除了详述徐州之战的辉煌战果与将领们的卓越贡献外,他还坦诚地汇报了战损情况。林一飞写道,得益于火药的大规模应用,宋军在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伤亡人数远低于金军,这无疑是一次战术上的巨大成功。然而,他也指出,火药作为一种新兴武器,其消耗量之大超乎预料,经过徐州之战的激烈使用,目前库存的火药已所剩无几,仅足够维持徐州城的防御所需。
“臣深知,火药之威,乃我大宋北伐之利器,然其制备复杂,材料难得,非短时间内所能大量补充。”林一飞在奏折中忧虑地写道,“因此,若欲继续北伐,深入金国腹地,恐需等待来年,待火药制备充足后方可行动。”
针对这一现状,林一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提议由岳雷与勇将牛通共同镇守徐州,两人关系不错,又性格互补,既能确保徐州的安全稳定,又能继续威慑金军,使其不敢轻易进犯。而主力大军,则需在完成必要的休整与补给后,暂时撤回杭州,一来可以恢复士气,二来则能集中力量筹备火药及其他军需物资,为来年的北伐做好充分准备。
赵眘在仔细阅读了林一飞的奏折后,深感其虑事周全,决策明智。他深知,战争不仅仅是前线的拼杀,更是后方的支持与保障。于是,赵眘当即召来了宰相张浚与吏部尚书胡铨,共同商议此事。
“林卿的建议,尔等以为如何?”赵眘问道,目光中透露出对两位重臣的信任与期待。
张浚闻言,微微颔首,道:“陛下,林大人所言极是。火药之珍贵,非比寻常,需谨慎使用,更需及时补充。臣以为,暂时撤回大军,休整备战,实为明智之举。”
胡铨亦附和道:“臣亦赞同林大人之策。岳雷与牛通皆为忠勇之士,镇守徐州绰绰有余。而大军撤回杭州,既可稳定后方,又能集中力量筹备北伐所需,实为两全其美之策,徐州之北便是应天,收复开封已在弹指之间,陛下确需仔细筹划一番才是。”
赵眘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道:“既如此,便依林卿之策行事。着即传令下去,让岳雷与牛通准备接管徐州防务,大军则于三日后启程撤回杭州。同时,命令兵部与工部,全力筹备火药及其他军需物资,务必确保来年的北伐顺利进行。”
张浚在得到赵眘的首肯后,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那笑容中既有对当下局势的满意,也有对未来北伐前景的乐观。他轻捋胡须,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振奋:“陛下,此次北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进展,除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林大人的英明指挥外,其实还得益于金人的内乱。”
赵眘闻言,眉头微挑,显然对张浚的话颇感兴趣。他示意张浚继续讲下去,而张浚则不负所望,继续道:“据细作来报,完颜宗弼在率领败军逃回北方后,并未安心休整,反而急于稳固自己的地位,竟下令攻打上京,意图以此兵马夺位,而金主完颜亮,自然不甘示弱,两国高层间的权力斗争迅速升级,如今已是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内乱,无疑给了我大宋喘息之机,也让金国的实力在自相残杀中大大削弱。”张浚说到这里,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庆幸,“据最新的情报,金国上下已是人心惶惶,各地战乱不断,民众流离失所,国力大损。看来,这场内战短时间内难以平息,仗要打到来年也未必能有个明确的结果。”
胡铨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补充道:“张大人所言极是。金国内乱,对我大宋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机会休整军队,筹备物资,更可以密切关注金国内部的动向,寻找最佳的北伐时机。”
赵眘听后,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片刻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说道:“好!既然金国内乱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我们就更不能浪费。传令下去,让全军在撤回杭州后,不仅要加强训练,更要密切关注金国的动态,随时准备抓住时机,再次北伐,一举收复失地!”
张浚和胡铨闻言,皆是精神一振,连忙躬身行礼,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赵眘在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后,心情显得格外舒畅。他转身望向张浚与胡铨,脸上浮现出一抹难得的笑意,那笑容中既有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也有对北伐将领们的赞赏。
“张卿,”赵眘笑着说道,“你即刻草拟一道旨意,命林一飞速速回京。朕确实有些想他了,自从他领兵北伐以来,朕的耳边似乎少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战事策略。几个月前他离京时,朕还与他打趣说,若他能旗开得胜,朕便赏他个杭州名伎做妾,如今捷报频传,这赏赐可得等他回来才能兑现啊。”
张浚闻言,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深知赵眘对林一飞的器重与信任,更明白这道旨意背后的深意——既是对林一飞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北伐将士们的鼓舞。于是,他连忙躬身行礼,应声答道:“臣遵旨,即刻草拟旨意,命林大人回京领赏。”
赵眘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几个月前与林一飞打赌时的场景。那时的他,对北伐充满了未知与担忧,但林一飞的坚定与自信却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与信心。如今,北伐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赵眘自然想要好好奖赏这位功臣。
想到林一飞即将回京,赵眘的心情愈发愉悦。他转身走向龙椅,缓缓坐下,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知道,虽然北伐之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有林一飞这样的忠臣在侧,大宋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张浚则迅速回到案前,开始草拟旨意。他笔下生花,字字珠玑,将赵眘的旨意表达得清晰而准确。不久,一道旨意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准备送往徐州,召林一飞速速回京领赏。
在徐州城南的校场上,林一飞正亲自监督着军马的整顿工作,一匹匹战马被精心打理,鞍鞯齐备,蓄势待发。阳光洒在他的盔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与他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交相辉映。韩世忠站在一旁,两人偶尔交换一个眼神,无需多言,便能读懂对方心中的那份豪情与期待。
“林将军,此次回杭,咱们可得好好休整一番,再图大业。”韩世忠的声音浑厚有力,带着几分战士特有的粗犷与豪迈。
林一飞微微一笑,点头赞同:“是啊,韩将军,这一路走来,兄弟们辛苦了。回杭州后,定要让他们好好放松放松,不过,训练也不能落下,咱们的目标是直指开封,恢复中原。”
周围的士兵们听到两位将领的对话,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对他们而言,能够参与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北伐,本身就是一种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