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林一飞的思绪不时飘向柳烟儿那温柔而智慧的提醒,心中暗自警醒。尽管被皇帝的赞誉包围,他依然保持着那份难得的谦逊与低调,时刻铭记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当赵眘再次提及林一飞的功绩,并流露出对未来的宏伟蓝图时,林一飞微笑着,目光中却闪过一丝温柔与怀念,那是对柳烟儿的深深思念。他轻声对赵眘说道:“陛下,臣还是那句话,若真有直捣黄龙、一雪前耻之日,臣便带着家眷回仙游老家,做个安分守己的百姓,安度余生,便已足矣。还有臣不知若想要两个清倌人是否也可以呢?”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气氛微微一滞,文武大臣们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在他们看来,林一飞正值青春年少,功成名就,理应继续在朝堂上发光发热,怎会生出归隐田园的念头?
然而,赵眘却似乎并不意外,他哈哈大笑,指着林一飞说道:“林卿便是记着这事,朕早就给你想着呢。你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朕岂能亏待于你?待到天下太平,你若想归隐,朕自会赐你良田美宅,让你与家人安享天伦之乐。”
说到这里,赵眘话锋一转,又想起了两人之前的赌约,笑道:“还有,朕可没忘咱们的赌约。你曾说,若北伐初战成功,便要朕赐你一名清倌人。哼,朕可记得清清楚楚,不过,林卿啊,你可真是贪心,还想着要两个?哈哈,罢了罢了,朕今日便大方一回,赐你两名清倌人又如何?”
林一飞闻言,脸上绽放出爽朗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几分调皮的光芒,他拱手作揖,半开玩笑地说道:“陛下圣恩浩荡,臣感激不尽。只是臣自为官以来,整日忙于国事,竟是连杭州城中的青楼也未曾踏足一步,更别提知晓哪家最为出众了。此事若让旁人知晓,怕是要笑臣不解风情了。”
宰相张浚坐在大殿的一角,目光温和而睿智,他深知林一飞此言背后的深意,乃是对皇帝赏赐的一种婉拒,同时也是在缓和殿内因林一飞归隐之言而略显凝重的氛围。张浚微微一笑,胡须轻颤,随即站起身来,声音洪亮而充满风趣:“陛下,林大人此言差矣。为官者,自当清心寡欲,但偶尔领略一下人间烟火,也不失为一种调剂。老臣不才,却对这杭州城的青楼楚馆略知一二,若林大人真有此雅兴,老臣愿做那引路之人,晚上陪林大人去走走,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哄笑声,气氛瞬间变得轻松而和谐。皇帝赵眘也是忍俊不禁,他摆手笑道:“好,好,张卿真是风趣。不过,林卿,你既要归隐,又怎能在红尘中流连忘返?朕看,你还是先好好享受这短暂的荣耀时光吧。至于那两名清倌人,朕自会命人妥善安排,待你何时有空,再行挑选便是。”
林一飞见状,心中暗自感激张浚的机智解围,同时也对皇帝赵眘的宽容大度感到敬佩。他再次躬身行礼,笑容中带着几分诚挚与谦卑:“陛下隆恩,臣铭记于心。臣定不负陛下厚望,继续为国效力,直至天下太平。至于那红尘之事,臣不过随口一提,还望陛下莫要放在心上。”
大殿之内,文武大臣们纷纷点头,对林一飞的谦逊与忠诚表示赞赏。一时间,朝堂之上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融洽,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清新。
正在此时,大殿之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名宦官匆匆步入大殿,手持拂尘,面色凝重地向赵眘禀报道:“陛下,金国来使,声称有求和之意,请求觐见。”
赵眘一听,眉头微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心中暗道:“哼,先前不宣而战,妄图侵我国土,如今我大宋军民一心,北伐初战告捷,你们倒想起来求和了?哪有这等便宜之事!”但面上却不露声色,只是轻轻抬手,示意宦官带金国使者入内。
不多时,一名身着金国服饰,面容肃穆的使者步入大殿。他步伐稳健,眼中却难掩一丝忐忑。使者行至大殿中央,恭敬地行了一礼,声音中带着几分谦卑:“大宋皇帝陛下在上,小臣乃金国使臣,奉我国金主之命,特来求和。如今大金国内部动荡不安,金主完颜亮愿与大宋结为兄弟之邦,共谋和平,以免两国百姓再受战火之苦,望陛下恩准。”
赵眘闻言,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道:“求和?当初尔等不顾两国邦交,擅自挑起战端,如今我大宋军民浴血奋战,初战告捷,你们倒想起来求和了?天下哪有这等道理!”
大殿之内,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凝重。文武大臣们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有的面露愤慨,有的则暗自思量。
金国使者见状,心中更是一紧,他连忙再次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陛下息怒,小臣所言句句属实。金国内部确有动荡,我主也是迫于无奈,才愿与大宋求和。若陛下能高抬贵手,两国从此罢兵言和,必将造福两国百姓,功在千秋啊!大金愿意归还二圣及所有公主妃嫔!”
此时的赵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仿佛积压多年的恶气终于得以释放。他猛地站起身,双目圆睁,怒视着面前的金国使者,声音如雷鸣般在大殿中回荡。
“靖康之变时,你们可曾想过生灵涂炭?可曾顾及过我大宋百姓的死活?你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我大宋的尊严践踏在脚下。如今,你们内部动荡,就想起求和了?真是可笑至极!”赵眘的言辞如锋利的刀刃,一句句割在金使的心头。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屈,仿佛要将这么多年的屈辱与愤怒都倾泻而出。他继续大声骂道:“二圣及各位公主妃嫔,我们不需你们送来!我赵眘可以自己去迎!告诉你们的金主完颜亮,让他在上都等着老子!我早晚会去寻你们报仇雪恨,让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国仇家恨!”
随着赵眘的话语落下,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仿佛连空气都停滞了。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他们从未见过皇帝如此愤怒,如此坚定。
此时,几名侍卫迅速上前,将金国使者团团围住。那金使面色惨白,身体微微颤抖,显然被赵眘的气势所震慑。侍卫们毫不留情地架起他,准备执行皇帝的命令。
“来人,把这金使割下鼻子,轰出杭州城!”赵眘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寒冰般刺骨。他要用这种方式告诉金人,大宋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了。他要让金人知道,大宋的尊严和荣耀不容侵犯!
随着侍卫们的动作,金使的惨叫声在大殿外响起,紧接着是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侍卫们回到大殿,向赵眘禀报金使已被驱逐出境。赵眘这才缓缓坐下,但眼中的怒火仍未平息。
他深知,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大宋与金国的恩怨情仇,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但他坚信,只要大宋军民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创造一个安宁、繁荣的未来!
那金使被禁军粗暴地押解着,一路踉跄,穿过杭州城的繁华街巷。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却照不进他绝望的心底。沿途,大宋百姓纷纷驻足,目睹这一幕,无不面露快意之色。
“瞧那金狗,也有今日!”一位老者拄着拐杖,目光凌厉地指着远去的金使背影,语气中满是解恨之意。
“皇上圣明啊!就该让这些蛮夷知道咱们大宋的厉害!”旁边一位年轻妇人附和道,手中牵着的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挥舞着小拳头,口中含糊不清地喊着“打金狗”。
禁军兵士们押送着金使,步伐坚定,神色庄严。他们偶尔与路旁的百姓交谈几句,每当提及皇上的英明决策与北伐的胜利,兵士们的脸上便洋溢着自豪与荣耀。
“兄弟,你们真是好样的!咱们大宋有你们,何愁金狗不灭?”一位壮汉拍着其中一名禁军兵士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那兵士微微一笑,胸膛挺得更高:“为国效力,义不容辞!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番话,引得周围百姓纷纷点头称赞,更有不少人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打听起如何加入禁军,为国杀敌。
“兄弟,你们这禁军是怎么进的?我也想让我家小子去试试,将来也能像你们一样,保卫家园!”一位中年男子急切地问道。
“想当兵啊?那得有勇气,有胆识,还得吃苦耐劳。不过,只要心中有国,有那份决心,自然会有机会!”兵士耐心地解答,眼中闪烁着鼓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