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援军赶到出事天域附近,传回最新情况。
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几次碰撞送给碎块大量动能,它们在广袤太空恣意挥洒,满天飞舞。
它们形状不规则,几乎看不见。如何处理它们,颇让人头疼。
质量大的部分速度慢,依靠惯性龟速游荡,运动轨迹清晰而稳定。这是一大堆坏消息中的好消息。
又开了好几次会,最终董小黑提出解决方案,大家认可并一起完善。
具体做法是,派出数百架增强续航能力的无人机,将事发附近天域分出几百个区段,每架无人机覆盖一个区段,来回巡航搜索。
无人机上除摄像头外,还要加装灵敏的雷达探测仪。发现碎块后,无论大小,无人机靠近后用“喷墨”武器,喷出高速荧光液滴,紧紧黏在碎块上,在低温下迅速凝固,不会飞散到太空中。
喷墨武器会根据碎块大小调整液滴量,小碎块小液滴,大碎块大液滴,方便后续辨识。同时还会装上定位信标。
找到碎块容易,如何清除颇费思量。董小黑的办法让大家拍腿叫绝。
改装一艘运输船,在船头加装一张“大嘴”。大嘴怒张,比船身大,最大横截面积占伏羲舱门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嘴进深十米。在三米深处,装一个巨型“舌头”、以特殊材料制成的柔性大网。
当碎块出现在“大嘴”附近,上面的荧光会被捕捉到。以高速雷达对准碎石,反馈回数据,大嘴自动调整方位,拿嘴部对准碎块,然后以安全速度冲过去,将碎块“吃进嘴里”。
碎块会撞在网上,柔性且具有黏性的网提供缓冲,并黏住碎块。
之后,安装在大嘴“口腔”深处的机械手抓住碎块;同时网的中部打开,机械手取下碎块,抓进运输船的肚子里存放好。
运输船经过改装,独自加了缓冲垫,碎块在里面滚动撞击也不会损伤船体。
运输船的设备和仪器集中存放到船体后部,和储存石头的“肚子”分隔开。当机械手往肚子里塞石头时,设备和船员不会被宇宙射线和低温伤害,氧气不会泄露。
大家估算了需要清理的石头的体积和质量,改装后,只要四艘运输船就能装下所有中小型石头。
人们把这四艘改装运输船称为“贪吃蛇”,不但这次能用,还可以在进入内圈后,用来清除内圈的碍事小天体。
至于出事天域的大石头、断裂的船体,只能放弃。
大家评估过,船体上虽然还有能源和物资,但其漂浮在太空中,船员上去工作难度太大。并且破损边缘极其锋利,一旦不小心撞上,宇航服可经不起坚硬的碳炔戳刺。
如果以采矿船抵近,再用长绳连接船员,船员飞过去搬运物资,效率低不说,万一有扰动,再度发生撞击,得不偿失。
于是采取老办法,在它们身上装上推进器,让其加速离开,到别处闲逛。
大家还提出了大型采矿现场的预警机制。
发射小型无人机,在矿场周围的天域游荡探测,像在军营附近放哨的哨兵,称为“天蓬元帅”。
“天蓬元帅”一旦探测到入侵者,立即传回数据,触发预警。
如果情况紧急,无人机会加速撞向入侵者,改变其航向。然后“贪吃蛇”出动,吃掉碎块。
董小黑又帮机械部紧急改装“贪吃蛇”、制造“天蓬元帅”,研发自动控制系统。
机械部安排潘妮带着叶花梅三人加入项目。
不知小酸梅和花无果后来怎么说、怎么处,现在两人有说有笑,分毫看不出求爱不成的尴尬。
众人边改造、边打闹,感情随着伏羲一起前进。
前方不断传回好消息,援军已接上先遣一号,不必担心船上资源耗尽。之后援军不再返回伏羲,直接加入其它开采任务。
加装了喷墨设备的“天蓬元帅”很快改好,第一批已经出发。
“贪吃蛇”正在紧锣密鼓的改造中,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这天“天蓬元帅”们终于标记完所有碎块。
在伏羲上看来,前方远处,不少亮点微微闪着荧光,不规则地游荡着。
能看见的是大碎块,现在离得还太远,小的根本看不见。
又过几天,“贪吃蛇”改造完毕,由船员驾驶着,往各处亮点分头迎去。这时距离更近,远方亮点多了起来,闪动着轻盈的光。
“贪吃蛇”逐渐接近亮点。从伏羲上看去,亮点一个个熄灭,被“吃掉”了。
最后只剩下十来个很大的亮团,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贪吃蛇们返程,新一批采矿船队同时从伏羲出发,他们要在大碎块上安装推进器,让没用的垃圾滚出天域;
然后派出“天蓬元帅”警戒,继续开采那颗只挖了一半的小行星。
很快,贪吃蛇们回到伏羲。
天文部开始整理吃进的小碎石,目的是挑出肇事陨石,分析成分。
碎石头不少,大家同时开工,很快有了结果。
肇事石头表面裹着一层厚厚的黑灰,其成分很像人类制造出来的某种碳纳米管。因其成分过于特殊,所以能轻易和别的石头区分开。
这层黑灰吸光能力极强,反射的光不到十万分之五。在黑暗背景下,极难被光学设备探测到。
这下解惑了。
至于这层“煤灰”如何在太空生成,那就难说了。超新星爆发时环境极度严苛,很多特殊物质都在高温、高压、高辐射环境下生成。爆炸后将这些特殊物质满宇宙乱抛,有的在惯性下就会闯入人类视野。
可以说在宇宙这个超大数据库里,大数据运转时,生成什么样的物质都不奇怪,只不过大部分时候不会碰巧来到人类面前。
人类能够达到的实验和生产条件,跟恒星燃烧、超新星爆发比差得太远,人类能生产的物质,宇宙大数据也能生产出来。
继续研究这些碎石,结果令人惊喜。
厚厚的“煤灰”下面,包含着大家非常想要的锂6、硼等元素,丰度颇高,特别值得开采,甚至还有较高丰度的钍232,这可是很难找到的稀有金属!
大家猜测,应该是远处有两颗小行星发生过碰撞,其中一颗富含锂,硼,钍,而另一颗富含碳。
含碳这颗应该小很多。正是它一头撞上了含锂这颗大的,将其撞出一个大坑、溅射出不少碎块,而“煤灰”就是那时吸附并裹在碎块上。
然后碎块们就在太空中飘飘荡荡。其中较大的一块,冷不丁撞上采矿船。
而被撞的那颗优质小行星,很可能表面覆盖着厚厚一层“煤灰”,没被探测器发现。
要寻找那颗富含核燃料的源头小行星不难。高速摄像头记录下碰撞瞬间,能够捕捉到肇事石头的运动轨迹。
还能通过碰撞后1秒内拍到的数千张照片拟合参数,计算肇事者来处。
不过这种小石头运动随机性很强,一路冲撞中,它们极易受各种微小引力干扰,改变运动方向。
但总的来说,通过计算能缩小范围,锁定几个方向。再派出探测器,就会省时省事得多。
董小黑和天文部、智能部一起建模,圈定了三条最可能路径。
又和天文部一起改装了几个探测器。给燃料仓扩容、增加电池容量,加装太阳能电池和雷达。
然后向三条路径分别派出探测器,接下来就是静心等待。
等探测器传回数据、采矿分队们将中圈清理干净。
之后中圈没再出意外,连清理带采矿,很快清出安全航道。
随着运输船不断运回矿石,伏羲渐渐变得充盈而沉重。储备的矿石终于达到冶炼基线,开始提炼核燃料。
伏羲上下胆气粗壮起来。不管今后在内圈收获如何,以目前矿石采集量来看,至少伏羲的生存没有问题。
陈藏龙暂时压下不少人要求重新恢复餐食标准的蠢蠢之心;但承诺,内圈开采达到预定目标时,就会逐步恢复餐食和洗漱标准。
先遣分队继续往内圈深处扫荡。
内圈更加危险,好在经过中圈事故,伏羲上下已有经验。无论是设备配置,还是处置流程;无论是各舰协同,还是船员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反比在中圈时更熟练和轻松。
内圈小石头全无开采价值,小分队直奔选好的几个大家伙。
小陨石以贪吃蛇吃掉,再拿厚实的碳炔大网兜住,形成半径数十米的大石球,再装上推进器,扔得远远的。
然后以天蓬元帅四围警戒,战舰八方拱卫,伏羲开进安全区,距待开采小行星数百公里,保持相对静止,方便运输飞船出入。
十数艘战舰、采矿船、运输船,采用更合理的协作方式,围攻目标。
这颗两公里长、半径百多米的纺锤形小行星,被24架大型无人机围着。
无人机上垂下粗粗的碳炔缆绳,靠高速射进小行星岩体的合金爪子,跟小行星连在一起。
24架无人机以安装在小行星上的陀螺仪等传感器为基准,自动协同调整推进器,将小行星“固定住”,使小行星能在矿工们上星工作时保持相对稳定。
要不然人一跳上去,其运动轨迹就会发生微小改变;在上面打孔、挥镐,它也会受到扰动,就越飘越远、不好施工。
矿工们穿着加装吸盘的工作宇航服,降落到小行星上工作。
他们要给这颗小行星打上纵横交错的数十个深洞,填上炸药,控制好爆炸烈度,将之从内向外震得疏松裂开,又不至于炸得粉碎、向八方抛撒。
之后矿工们将之分解到合适大小,并以自毁绳索暂时连接在一起。
然后矿工们离场,运输船进场。24架无人机先后牵着固定小行星的绳索飞进运输船肚子,把绳子的这一头交给运输船。
运输船收紧绳索,同时小行星上将各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自毁绳索,就会逐个自毁。每松开一块石头,运输船就会收起相应的连接绳索,将之拖进肚子吃掉。
采矿船扫描完小行星后,根据小行星形状结构进行建模,反复计算固定绳索位置、打孔位置和深度、装药量等,确保所有过程安全可行。
运输船装满矿石后飞回伏羲,剩下的绳头暂时交给伴飞无人机,继续固定剩余石头。运输船腾空后再度飞临小行星,收回伴飞无人机,吃掉石头。
伏羲边接收矿石边持续冶炼。冶炼好的核燃料依次存放在燃料储存罐里。等储满十个,就将燃料罐解下来,由十艘运输船分别接驳,在八艘战舰护航下,重新穿越小行星带,返回与女娲、盘古预定汇合处,输送燃料给它们。
这些战舰和运输船会暂时留在女娲、盘古,等舰队重新会师,再回归伏羲。
采矿顺利进行,舰群可以储备的资源总量变得清晰。
水已无须担心,足够用到t1e,于是伏羲重新恢复洗漱配置。为提振士气,每人每月还额外得到一次洗澡配额,作为奖励。
皆大欢喜。
燃料够用,但余量不多。
正在开采的燃料,加上喷流区的部分,足够女娲、盘古先减速通过玄武带,再加速、再减速,直到安全降落t1e,并维持标准生活配置。
舰群军心一下稳了。
但仍有隐患。仅以目前可开采燃料来看,做完这些动作后,剩余燃料不多,无法支撑舰群和那神秘敌人打一场高烈度高消耗的持久战争。
当物资匮乏时,人们每天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无暇他想。但当大家腰包鼓起来了,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
那神秘敌人严重威胁舰群安全,必须准备充足的核燃料和战争物资。
好在此时,三个搭载雷达的探测器发回数据:目标找到了。
罪魁祸首是直径数十公里、接近于圆形的大体量小行星。它身上坑坑包包,满是撞击伤痕。其中最大的一个很新,应该就是导致撞击的石头来处。
它全身蒙着一层厚厚黑灰,正是它如此大个,却没被探测器发现的原因。
雷达发现了它,并抵近拍摄了照片,还初步分析其元素构成。
它核燃料储量丰富。即使把伏羲清空,现存所有燃料都先运回女娲,重新开采出来的燃料仍能填满伏羲。
一颗吃饱。
但问题也有。
首先它很大,经常招来小石头撞击。撞击后扬起大量石头灰尘在身前乱飞,使周边天域情况复杂。
其次,经过先前那次大撞击,很多“煤灰”被甩出去,给周边大小天体罩上一层黑纱,难以发现。这让它周围更加危险。
然后,它身上这层厚厚的煤灰,也给开采带来难度和危险。
最后,它身体庞大,肢解困难。
它是一口管饱的美食,却不好下口,搞不好还会崩了牙。
联席会议还在纠结,陈藏龙却不管这些,力主拿下这块肥肉。
联席会议原则上同意,但要求他们拿出行动方案。并且不能只着眼这一颗小行星,同时还要看看别处,是不是有更肥美的大餐。
“各位,情况大致如此,是美食、也是陷阱。”方万思介绍完基本情况后说,
“阁老们的想法是这朵带刺的玫瑰能采尽采,但我们先得拿出行动方案。”
“大家开动脑筋,一起说说。”陈藏龙环顾众人,鼓励大家发言。
“难度有点大。”一位资源部专家说,“这个大小有点尴尬。它太大了,分割、固定的方法都不再适用。可它又不够大,不能兵团化作战。人和重型机械上去太多就会很危险,但太少效率就低,时间会拖得很长。”
众人纷纷附和。
“困难是有。”陈藏龙认可道,“不过这正是我们这些人坐在这里的原因。而我们这些人能坐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能想出办法。如果我们想不出办法,那就得换一些人坐在这里了。”
众人心中一凛。陈藏龙说的是事实,并不算威胁和敲打。
在座的是相关领域的绝对专家,吃的是这碗饭,你不烧脑谁烧脑?
“要不然,我们给它钻一个深深的洞,在其内部埋上核弹,将它炸碎,然后用贪吃蛇将碎块一口一口吃掉!”一个专家建议。
“不妥!”有人当即反对,“当量小了没用,大了会崩得满天乱飞。”
“发射无数个巨大的旋转锯片,将之一块一块削下来!”
“很难削到恰到好处,而且锯片会陷在里面,根本削不下来!”
“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共四艘飞船,拉上一张纳米碳炔丝做的大网,飞过去,将它碎尸万段!”
“三十公里长,三十公里高的大网,去切一个三十公里厚的大岩石层?”
“倒也不是不行,飞的速度最够快,动力足够强大,纳米丝网足够坚韧,确实能做到。但运输船的动力达不到。四艘伏羲还差不多。”
“用激光持续切割!”
“太耗能耗时!”
“用轨道炮轰,一块一块轰下来!”
“跟用核弹炸一样,要么炮弹直接穿过去了,要么崩得满天都是!”
“老老实实的开挖掘机上去,一铲子一铲子的挖!”
“不行,挖掘机太少了,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挖够;太多了摆动会很强。而且我们也没那么多挖掘机,造出来,这一次用完了还得废掉。还是不划算。”
“大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局限于眼前思维!”陈藏龙办法也不多,只能尽领导的激励职责。
“还是要附着在小行星上工作,”一位机械部专家说,“只有这样才稳,效率才高。”
“可怎么才能安全附着在小行星上呢?它引力太小,任何物体在上面都很容易飘起来。那些粉尘是靠自身黏性贴在岩层上,才没乱飞。”
“挖掘机不行,采矿船呢?”
“采矿船要想停稳,得改装。以前没考虑会在这么大的小行星上靠采矿船工作,都只考虑了悬浮采矿场景。”
“加装支撑腿、吸盘、抓地合金缆,落在小行星上之后,先牢牢抓稳了,再想办法开采,如何?”
“好像可行?然而粉尘怎么办?”
“先不管粉尘。”陈藏龙听出一点心得,“先说怎么站稳脚跟和开采。”
“开采的话,咱们制造一个掘进机,像以前地球上挖地铁那样,往里打洞,如何?”这是机械部一个见多识广的高品提出的想法。
众人觉得豁然开朗,这不比开挖掘机强?
“我们在采矿船肚子上开一个大洞,掘进机的机头就从洞里钻进地里。”提出建议的人信心大增,乘胜追击道,“然后把挖出来的矿石输送回采矿船,采满一船就腾空了再来。”
众人觉得靠谱,七嘴八舌都来完善方案。
“不如这样,”一直在听的董小黑说,“改造贪吃蛇,把它的头部大嘴变得跟小行星的幅度贴合。加上聚合材料作为密封垫,通过推进器将贪吃蛇的头,牢牢贴在小行星上。”
“把它吃掉!”众人大喜。
“贴好后,从贪吃蛇脸上伸出无数根倒刺,扎进小行星的岩层里!”董小黑继续发言,“这样就牢实了!”
“我们多改造一些贪吃蛇,从四面八方围攻它。它大致对称,那我们也让贪吃蛇的分布大致对称。大家一同对接、一起施工,就能让它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被扰动!”
“对对对,就要这样!”众人知道,这回真靠谱了。
“贪吃蛇贴紧它后,从嘴里长出一根直径超过十米的大口器,以无数把碳炔合金刀片构成,旋转着往里挖掘;挖出来的碎石往贪吃蛇肚子里传送。”
“假设每条贪吃蛇每小时能往里挖30米,也就是每小时能挖9400立方米。如果36条贪吃蛇同时开工,每小时就能挖近34万立方米。每天是814万立方米。”
“每天约能挖1%立方公里。这个小行星体积应该在一万立方公里以上,我们得挖100万天,2700多年才能挖完。”
“不用挖完。”资源部副部长说,“最多挖个10立方公里,我们就吃饱了,吃不下了。”
“那也需要1000天...”
“不需要,”机械部专家说,“我们材料好,动力足,挖掘速度可达小黑说的十倍以上,如果我们多造些贪吃蛇,一个月就能挖够量。”
众人交头接耳,十分兴奋。
“挖掘时如何冷却刀头?”有人问道。
“岩石本身就很冷,会带走不少热量。并且岩层热起来更好挖掘。水冷作为备选方案,现在我们不缺水。”机械部专家自信满满的答道。
“很好!”陈藏龙大赞,“咱们继续完善方案。”
众人又讨论如何改装贪吃蛇,如何稳妥对接小行星、如何传送挖下来的矿石,如何转运,如何处理矿渣等问题。
等讨论得差不多了,陈藏龙又问,“小行星表面的黑灰怎么办?”
众人又开始新一轮讨论。
有说吸进贪吃蛇,有说拿大风扇吹出高温氦气将之吹散,又一番集体脑洞大开。
最后大家决定,用特殊凝结剂喷洒在上面,使之结团,再取走团块。即使团块在太空飘散也没关系,团块轻而慢,撞上了也没威胁。
残余粉尘在贪吃蛇与小行星对接时再吸走。这些黑灰不是废物,其吸收光线和辐射能力极强,今后能直接派上用场。分析结构后再尝试人工合成,作为飞船表面涂层,既能防辐射,还能隐形。
大家谈兴更高,又讨论起贪吃蛇的改造细节。最后一致认为,贪吃蛇以对接小行星、传送矿石、给刀头降温、调整位置和姿态等功能为主,尽量简化。
其肚子装矿石过半,运输船就过来对接,将矿石拖进运输船里,积满一船就回伏羲卸货,卸完再来搬运。
陈藏龙要求与会专家尽快整理出行动方案,提交联席会议。
董小黑又一头扎进项目里,各部门通力合作,很快制定好方案,提交审批。
方案很快通过审批,接下来就要实施。
先重新设计贪吃蛇,要尽量简化,以便快速改造生产。
项目组将小行星分为六个面,每个面长宽均为二十公里。在四百平方公里的球面上,在中心附近均匀部署16个贪吃蛇,六个面共96个贪吃蛇。
也就是一共要制造96个贪吃蛇。
机械部昼夜不停开工,潘叶花梅四人全情投入,没时间来垃圾场。
董小黑完成贪吃蛇设计后,开始炮制那颗即将成为人类食物的小行星。
探测器正围着它转圈,发出强光打在它身上,不断扫描,将各种数据反馈回来,由计算机分析其形状、形态、运动状态、结构、物质构成、力学特征等信息。
然后模拟建模,把“贪吃蛇”的数据放入模型中,不断拟合96只贪吃蛇应该在哪些部位“下口”才不容易引起坍塌,能够承受多大冲击,掘进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掘进深度最高能到多少等信息。
经过反复计算,结果十分乐观,还算出最佳下口处,清除其表面粉尘后,会通过无人机将荧光墨喷在它身上。除96个优先点外,还另外标出100个备选点,如果担心吃得太深引起坍塌,就换备用点重新挖掘。
这项工作完成后,董小黑还要设计整个挖掘过程的智能控制系统。
包括在外围巡游的天蓬元帅、配合天蓬清障的战舰、96个贪吃蛇、和贪吃蛇配合的运输船、等待接收资源的伏羲、在伏羲周围护航的战舰、清运核废料的垃圾船,所有单位之间需要极高效的协同联动。
董小黑将全过程开发得高度自动化,还留下大量接口以防万一;以人为控制为最高权限,以防机器抽疯等意外发生。
薛小梨等激励师也没闲着,每天唱歌跳舞提振士气,给大家舒缓紧绷着的身心,也很少来垃圾场了。
一切辛苦终有回报。一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中圈小行星开采完毕,十几艘运输船拖着装满核燃料的储存罐,在战舰护航下,加速前往玄武带外围,将燃料送给等在那里的女娲和盘古。
清障先遣队则往目标小行星一路攻击前进,伏羲紧随其后,只等大吃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