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看完这些事情,走到书房里的灰褐色藤椅上面躺了下来,檀香渺渺,在旁边的矮脚紫檀木茶台上,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自己泡的温茶之后,他闭上眼睛,思绪万千。
一会过后,李泰起身,继续拿起李泰皇家史官记录册,随意翻翻,他无意间,打开了书册后面,映入眼帘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综述的内容。
李泰马上认真观看,为何?
在少府杀他的程咬金、又名程知节,正是太子李承乾麾下的凌烟阁中人。
晋王李治下毒害皇帝李世民那天,说没有凌烟阁中人参与,李泰是一百个不信的。
就如那天便宜老爹李世民中毒的时候,自己后面和幼弟晋王李治摊牌时,说侯君集和张亮是李治的人,李治并未否认。
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正是有这些大能帮助,才将自己一次次赶到绝路!
李泰忽然想到魏征那老东西,不也是太子李承乾麾下的凌烟阁中人吗?
感受着太子大哥李承乾和幼弟晋王李治的压力,李泰知道,自己是需要好好了解这个大唐帝国,除了皇帝李世民之外,最有权力的是二十四个人的情况了。
自己必须做出一些判断,看看如今发生情况下,谁是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人,或者是谁可能是他们的人。
谁有可能被自己争取到。
不说能马上知己知彼,但如果如同之前无头苍蝇一般参与这三龙夺嫡,失败死亡,只能是自己的归宿。
李泰不想死,没有人想死。
于是,他一边非常认真的看着这些内容,一边根据自己在灵魂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科技时代,学习过的唐朝关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历史,开始融合巩固记忆。
李唐明白,这件事对于之后自己参与三龙夺嫡之事,非常重要。
他看这些资料之前,起身吩咐书房门口外的绣衣卫,通知妻子阎婉,暂时不要来打扰他,除了皇帝的圣旨和赵无极之外,暂时不要让人打扰他。
李泰需要安静的在书房里面,认真学习思考,他不想再那么被动了。
自己的灵魂穿越来到这个大唐贞观年代的世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被太子大哥李承乾和幼弟晋王李治折腾成这样,袭杀自己的次数明面上就有两次,李泰不想死,他必须正视这些关于敌人或者未来盟友的问题。
李唐皇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详记:
排名:
1赵国公长孙无忌2河间王李孝恭
3莱国公杜如晦4郑国公魏徵
5梁国公房玄龄6申国公高士廉
7鄂国公尉迟敬德8卫国公李靖
9宋国公萧瑀10褒国公段志玄
11夔国公刘弘基12蒋国公屈突通
13郧国公殷开山14谯国公柴绍
15邳国公长孙顺德16郧国公张亮
17潞国公侯君集18郯国公张公谨
19卢国公程知节20永兴县公虞世南
21渝国公刘政会22莒国公唐俭
23英国公李勣24胡国公秦琼
看到这里,李泰来自后世科技世界的灵魂思绪,开始记忆融合:
1、赵国公--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日月空武瞾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
2、河间王--李孝恭(591年-640年)
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籍没妻、子。
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3、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
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被外调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4、郑国公---魏征(580年-643年)
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
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5、梁国公----房玄龄(579年-648年)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6、申国公---高士廉(575年-647年)
名俭,字士廉。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玄武门之变时,因功升任侍中。
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奉命编撰《氏族志》,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二年(638年),改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贞观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辅佐皇太子监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
太宗评语:
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7、鄂国公----尉迟敬德(585年-658年)
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
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
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8、卫国公---李靖(571年-649年)
字药师,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