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五日。
这天,本来是魏王李泰率领鸿卢寺和吐蕃遣唐使团谈判的日子。
因最近发生那么多事,皇帝李世民下旨推迟。
李泰在魏王府称病闭关。
皇帝知道爱子青雀受到三龙夺嫡杀戮的影响,应允,还让长孙无忌带着御医探望。
李泰让长孙无忌遮掩过去,最近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狗咬狗,他不想再参加。
至于黄金案,便宜老爹李世民没有确定破案时间,实际上大家也知道肯定是晋王李治所为,不过没有证据,一切就看魏王李泰的了。
他要反省自己几天,看看局势,以退为进。
原因有二:
长安西市袭杀自己的事情,被便宜老爹李世民压下,波澜不惊,水花都无一点。
长孙无忌告诉他,少府之行,太子李承乾本来要派程咬金杀他,被自己率领飞鹰卫阻止,通风报信的疑为晋王李治之人。
魏王府有各路眼线监视,不乏便宜老爹的绣衣卫和飞鹰卫,李泰知道自己在府中,肯定是安全的。
给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在长安直接派人攻击魏王府,除非他们不把便宜老爹李世民当一回事。
贞观时期,长安的夏季,炎热多雨。
查办黄金案那天发生的事情,让李泰深刻的明白,自己相对于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来说,太弱小了。
没有实权,也没有多少麾下。
自己穿越来到这个大唐贞观年代后,能打的赵无极算一个,在少府收的苏定方和苏定城两兄弟,算两个,长孙无忌?
李泰想到这里,摇摇头。
他只能算半个,因为便宜老爹李世民还在,大把事等着长孙无忌做,真要算,他只能算是站队自己,但还是归便宜老爹麾下。
不是特别的事情,时时指挥长孙无忌这大舅,是不可的,至少,现在不可能。
李泰明白,他麾下有打手,却没有智囊师爷类的角色。
这导致自己穿越到大唐帝国贞观年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面,被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对付自己的手段层出不穷,疲于应付。
甚至连反击都做不到。
自己这本主的身体,的确就是一个吃酒斗狗,流连花丛的废物!
嘱咐阎婉和李容妃最近不要出门之后,李泰待在书房里面,让护卫魏王府的赵无极,去京大内找了便宜老爹,找史官拿了一些记录李唐历史的文册,他要给自己充充电。
自己在2024年的后世学习的那些大唐历史,不够用,已经让他险象环生。
黄金案是必须查的,这是圣旨。
李泰打算缓几天,找找类似苏定方兄弟这类唐高宗李治朝的大能,这些人,如今很多都是没有出名,或者像苏定方一样郁郁不得志。
趁着自己如今威望正盛,正是招揽的好时机。
李泰觉得,知晓一些历史,这就是老天爷给他这个穿越者,唯一的福利吧。
他还知道,光凭自己在读书时代学习的历史,是不足以让他成为位面之子的。
很多事情,知道是一回事,做成怎么样,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就好像李泰知道自己本来所在的时代,有飞机。
但这不是穿越小说,他没有金手指,飞机,他真正灵魂穿越到大唐贞观年代,思维再牛,也不可能造出飞机来。
如果自己在鲁莽,下一次,赵无极和苏定方两兄弟,未必能救自己。
根据便宜老爹李世民传来的口谕,禁制他们三兄弟,在长安城百里范围,继续搞之前血色那套东西。
这句话,其实也是有另外的一层意思。
那就是皇帝李世民,不会阻止他们在长安城百里之外,继续之前血色三龙夺嫡的事情。
李泰觉得,自己不可能一直像本主身体那样,一直待在长安城,任由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在大唐帝国继续发展,如果是这样,结果就是,历史会重演。
见过之前残酷的三龙夺嫡袭杀自己的事件,那些冷家伙在敌人的手中无情的收割着自己麾下人的生命,李泰明白,再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敌人手中的屠刀,随时会让自己下地狱。
三龙夺嫡,已经在大唐帝国公开,有任何机会,李泰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如何选择,但太子大哥李承乾,和幼弟晋王李治,是百分之百会杀死自己的。
明确这点后,李泰在书房,打开了李唐皇家史官,关于自己这部分内容的记载后,细细的观看:
名曰:魏王李泰事记
打开后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四个大字:
宠冠诸王!
随后,李泰细细的阅读起来: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
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李恪墓志记6州)。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看到这里,李泰觉得,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
更何况当年的齐王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前朝太子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
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李泰明白,这同样是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恨自己的原因所在,宠冠诸王四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他不急,继续看下去,又是四个大字。
礼秩逾制
皇帝李世民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
根据李泰皇家史官的记载,年幼的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闻。
唐太宗还在东都神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神都洛阳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李世民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
李泰看到这些事情,回忆着自己灵魂在后世历史中,对于魏王李泰的一些事情理解。
他知道,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韩愈便曾在《东都遇春》一诗中写道:
“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怀》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
韦庄的《菩萨蛮》《中渡晚眺》等诗词中,皆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
“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
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借机中伤他们。
果然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
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
李泰回想到,在自己所知的历史中,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
“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
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李泰皇家史官都不得不感慨道:
“其宠异如此”。
看到这里,李泰闭上眼,脑海平静,他觉得这些事出来,自己的瘸子太子大哥李承乾,还有妖孽聪明的幼弟晋王李治,这么想要自己的命!
那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