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的绝招很简单,让李泰写奏章去见皇帝李世民,内容就是少府作为大唐帝国皇家产业根基,在新能源沼气项目上面落后市场,要求户部财政拨款处理相关事宜。
李泰听完房玄龄的绝招,还有些犹豫,经过房玄龄的提醒之后,他明白,如今的新能源沼气项目是属于皇帝和大唐帝国的项目,绝大部分收益归他们,自然发展,也是拥有者出钱。
这个道理简单,但身在局中的李泰,却因三龙夺嫡的复杂事情,拖累了他的思考能力。
李泰在房玄龄的建议下,为了转移敌人的视线,与吐蕃松赞干布谈判的事情,是到该做的时候了。
魏王李泰率领鸿胪寺和吐蕃遣唐使团的正式谈判要开始了!
这件涉及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的大单,像一个超级大瓜落在了长安,向整个大唐帝国扩散开来。
如今贞观十年,一匹西域的优质战马起码价值千金,西域战马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好的战马,只要大唐帝国实力足够,可以训练出更多的重甲骑兵。
一整套下来,没有几千金搞不定。
这样的情况下,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涉及的产业链,将给大唐帝国带来许多方面的收益,惠及无数人。
更不用说十万匹优质战马中,还有两万匹母马。
这又是另外一条产业链。
钱这种东西,自古以来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的国主,再加上吐蕃的国力,在西域十六国里面,数一数二的存在。
贞观十年时间里面,皇帝李世民稳定了大唐帝国的局势,开创了贞观盛世。在同时期里面,松赞干布也彻底统治了吐蕃,不停的寇边大唐,名义上是以战求娶“天可汗”李世民的公主,实际上就是来大唐帝国掠夺资源。
如今吐蕃实力强大,已经有问鼎西域十六国的趋势。
光是吐蕃这些年,对于西域十六国的征战,特别是与吐蕃实力差不多的楼兰国之间的战斗,都是胜多输少。
这样的情况下,已经足以引起大唐帝国的高层重视。
贞观十年,八月七日。
长安,太极宫。
立政殿。
魏王李泰要真正出手和吐蕃松赞干布谈判的事情,让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都摩拳擦掌,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的事情,足以引起他们强烈的重视。
在这个时代,战马意味着骑兵的数量。
骑兵的数量和质量,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强大与否。
落后就要挨打,贞观年代可以改为,骑兵少质量差就要挨打。
骑兵,是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杀手锏,没有之一。
于是,宰相魏征和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等人,都来到立政殿觐见皇帝李世民。
他们很快发现,魏王李泰没有来。
根据皇帝李世民的说法,李泰说大唐皇家投资集团的事情很忙,让父皇定夺即可。
众人得知后,都明白,李泰这是决定继续躲在乌龟壳里面了。
巨大的利益在前,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一边,直接开撕。
今天的朝议,无数大唐帝国高级吃瓜群众睡都睡不好,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的事件整体价值,天文数字。
他们都在自己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劲爆的消息传出来,皇帝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也认为十万匹优质战马的事情非常大,魏王李泰一个人,估计处理不好。
李世民决定组成大唐帝国联合谈判团队,由宰相魏征,和三龙夺嫡的三位皇子,共同率领鸿胪寺和吐蕃的松赞干布谈判,以示公允。
这个消息一出,无数有心人,先是觉得魏王李泰到口的肥肉被瓜分,后面觉得大家的机会更大了。
许多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麾下,都纷纷拜访主子,这段时间,让李承乾和李治都非常的繁忙。
他们乐在其中,反正不让魏王李泰痛快,自己这边又可以捞钱的事情,李承乾和李治都不会觉得烦。
钱嘛,人手嘛,没人嫌多。
他们那里知道,这都是魏王李泰的烟雾弹。
这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的事情,便宜老爹李世民肯定非常上心,长安城中的牵牛卫重甲骑兵不过三万多人马,这十万匹西域优质战马,可以堆出三个牵牛卫。
重甲骑兵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杀手锏,足以左右很多事情。
李泰这个烟雾弹很好,为自己的真正目的,改革新科举,留出了时间。
而且,李泰现在学精了,他是两手准备。
贞观十年,八月九日。
大唐帝国第一次和西域吐蕃遣唐使团在长安鸿胪寺的谈判,魏王李泰抱病缺席。
这下子,直接让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疯狂开撕,寸步不让。
李泰呢,先是去了一趟尚书省吏部。
灵魂来自后世一千三百多年后科技世界的李泰,了解很多唐朝历史的他,非常明白:
自隋唐创设科举制度后,最初主持部门是吏部,并且主考官为考公员外郎(从六品下),后来在唐朝开元年间把进士科转到礼部主持,主考官升为侍郎(正四品下),随之被后代延续,直到清末。
为何主管部门会发生改变?
这和科举史上一次著名的争执有关,从而对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这就是不见正史记载的“二李相争”。
但如今是贞观十年(636年),距离发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二李相争”的大事,那是一百年后的事。
现在扯的事,才是李泰必须增加一次后手的事情。
隋朝以前大致延续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
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当然每个朝代官职名称和职能都有变化,并且各部门权力也各不同,然而整体还是“三公九卿”的基本形制。
到了隋朝,隋文帝创设“三省六部制”,从而奠定了后续朝代的中央官职制度形制,虽有变化,不过基本结构不变。
唐朝官职制度非常成熟,中央权力部门的结构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所谓“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尚书令,名义上正二品,实际正三品待遇。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是名义上的宰相。
李泰目前和魏征都是正三品做宰相位,唐朝的宰相不是唯一人选,而是可能同期很多个宰相,实际按皇帝喜爱排名。
然而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因而后来无人敢担任,因而尚书令为虚设,一般由左右仆射(左右丞相)负责,不过开元后基本成为虚职(荣誉衔)。
尚书省下设六部,部门长官为尚书一人,名义上正三品,实际从三品,或者正四品。副职为侍郎,正四品下从四品,正五品,(吏部侍郎正四品)。
唐朝实行群相制,只要凡本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就是宰相,因而尚书省下属六部长官副官都有可能是宰相。
关于“六部二十四司”,是指尚书省下辖的六部:
吏部、户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和工部,每个部下设四个司,因而为“二十四司”。
《唐六典》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部的权限、人员组成以及品秩,我们简单概括一下:
【吏部】掌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
【户部】掌天下户口井田徭赋职贡之政令,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
【礼部】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兵部】掌天下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刑部】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
【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在吏部下面四个司中,有一个考功司,是专门负责掌管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考功司长官为考功郎中,最初设立于三国时期,曹魏曾置尚书考功郎,掌尚书考功曹,以考课官吏。
其资历浅者为郎中,深者可转侍郎,皆称郎。
晋及南朝不置,北魏复置,北齐沿置,到了隋文帝时期,改置考功侍郎,炀帝改为考功郎,唐朝改为考功郎中,品秩为从五品上。
隋文帝时期,在考功司郎中下面设置一个副职,即考功员外郎,隋炀帝改为承务郎,到了唐朝又改回来为考功员外郎,品秩为从六品上。
而设置考功员外郎的目的,主要就是因为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而这个员外郎因事设职,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天下贡举之职,因而从隋代开始就是考功员外郎负责科举,唐朝也延续隋朝制度,然而到了开元年间却发生变故,从此使得科举主管部门发生改变。
李泰离开吏部,回道了魏王府中的书房以后。
他明白,这次自己的“套龙计划”,有很大把握顺利实施。
什么是“套龙计划”?
李泰深知,整个朝野中,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人,比他多得多。
自己本主身体在吃酒斗狗,流连花丛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早都开始渗透大唐帝国的朝局。
可以说,大唐帝国从上到下,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麾下,那数量非常多。
李泰需要做好准备,套住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
让他们无暇分心,去给自己的真实目的添堵。
科举分化,选择优秀的算术人才,为他改造少府的计划做准备,这就是李泰和房玄龄之前谈的套龙计划的本质。
吐蕃松赞干布那十万匹战马,如果被李泰称为真正的黄金白银利益。
此为钓饵。
这次新恩科的进士,举人,秀才等等一系列的八股文科举获胜者,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不可能不关注。
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让李泰轻易得到有用的人才的。
此为钓饵二。
李泰真正的目的,就是获取新恩科中,不受关注的算科人才,这种人才,在太子李承乾和晋王的李治阵营中很多,功名又没有,基本都是普通师爷的位置。
李泰的麾下,非常缺少这些人。
如今他已在宗正寺卿李孝恭大伯的认可下,掌控了少府。
人马上,第二岳父房玄龄在德盛行柜坊麾下的“暗月楼”,已经正式介入三龙夺嫡,又不差钱。
李泰决定,是该将一些自己在后世2024年懂得的一些知识,看看能不能在少府中实现。
他要打造一支,非常强大的“暗月楼”军团,用热家伙去提升他们的实力,这样,才有真正和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抗衡的本钱。
随着长孙无忌的介入,李泰已经知道,整个大唐帝国的北方,都是太子李承乾的天下,南方,则是晋王李治的天下。
如果他的麾下不是本质上的强大,装备不够先进,那么,很难在这场三龙夺嫡中获胜。
钓饵第三?
李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