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都日月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 暗度陈仓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泰暂时放下了立即招揽李淳风的心思,他还要认真回想历史做好准备,于是,为了这次暗度陈仓,获取各种算学人才,他继续想到: 贞观年代的算科中,虽然算科不受待见,却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圈。 有学生、有教材、有教师,就要有学生们深恶痛绝的考试,但考试结果直接决定学生毕业分配去向。 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除了《缉古》和《缀术》两门之外的其他初、中级课程,十道数学题要答对六道、十道记忆题要答对九道,这才算是及第,这样的学生估计是到各级衙门和军中任职; 第二种主要考《缉古》和《缀术》,也是计算题十道对六道、记忆题十道对九道才算及第。这些学生估计是在朝廷留校当算学博士。 两种考试都明确一点,记忆题如果不满足十题九对,即使数学题过了也不算及第。明显判卷老师不全都是数学博士,而是一些学文的大儒,他们可能不懂数学,但批阅记忆题还是没问题的。 什么是及第? 就是原来只能穿白衣的庶人子弟成为大唐统治阶级的一分子,虽然只能穿九品官规定的浅青色袍服,但毕竟是入仕了,他的家庭也成为了官宦人家,退休之前只要像王孝通老师一样熬到七品官,他的儿子就可以进四门学习。 如此一代一代,终究有机会进入太学,再进入国子学,这是农民或者普通市民子孙除了当兵立军功之外最好的改变命运机会。 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唐朝的数学教育模式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以计算为主的实用数学教育有其特殊的价值,直到清末开办新学才被取消。 后世中国古代科学水平尤其是基础科学与西方逐渐拉开了差距,既有统治者闭关锁国不注重科学研究的原因,更有多次战乱浩劫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造成的严重损失。 死在士兵刀剑下的并非只有阿基米德一个。 每逢战乱,科学研究人员被屠戮、资料典籍被焚毁,本来就是小范围传承的科学研究很容易就被彻底中断,其中以数次异族入侵或入主中原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肯定是不全面的。 李泰一边合上了皇家史官关于算学的记载,一边缓缓结束很多的思考。 他觉得,算科不单在如今大唐帝国贞观时期不受待见,实际上在后世到清末也是一样的情况。 随着清末国家进入热家伙的时代,算科才算是为了军工科技树,得到了正名。 李泰为算科正名,将此事提前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贞观年代去做,不是为了算科正名那么高尚的思维,自己花那么多精力去搞什么在新恩科中,明修栈道,八股文进士,状元等都不要,让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瞎搞去,然后暗度陈仓,获取算学人才,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在三龙夺嫡中获胜。 他明白,如果自己在三龙夺嫡中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特别是最近灵魂穿越来到大唐帝国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就被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正面刺杀两次,其间如宰相魏征的杀局,如突厥公主北海兰珠长安十二时辰事件,吐蕃松赞干布能源换战马谋反事件,都历历在目。 李泰明白,自己不能在鲁莽,否则下次赵无极他们未必救得了自己。 活下去,已经成为李泰现在心中唯一的追求。 就在李泰恍惚间,书房外过来了一个人影,那是赵无极。 他没有打开书房的门,而是在窗边说道: “李泰,有个人来魏王府求见你,你见还是不见?” 李泰一听,觉得如今自己躲在这乌龟壳里面,知道实际情况的大唐帝国高级吃瓜群众,除了自己这边的人,生怕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血色手段,毕竟他们之前闹得厉害,躲自己都来不及。 竟然还有人敢光明正大的上魏王府求见自己? 半路上还没有遭到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截杀? 已经躺在书房藤椅上面的李泰,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于是,他起身,也想见见这个不怕死的人物,是何方神圣。 “赵无极,是谁?”李泰问完,随手拿起了一杯已经冷却的红茶,刚刚喝了一口,就听到赵无极回道: “他说他叫李淳风!” “噗!”的一声响起,李泰被口中没有咽下去的红茶卡了喉咙。 这瞌睡,立马有人送枕头。 李泰“咳咳咳!”几声后,缓了一口气,说道: “将他带过来。” “好的!”赵无极的声音落下,人影立即消失不见。 李泰看着离去的赵无极,心中非常感谢他。正是赵无极这绣衣卫都指挥使率领麾下亲信护卫着他,如今他才有些安全感,在长安,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的暗手,也不敢再便宜老爹李世民的脚下,轻举妄动。 李泰现在是怕了,在自己的实力没有成长起来,他决定是在三点一线的乌龟壳里面躲起来的,除了皇帝李世民在的京大内,还有京大内一墙之隔的大唐皇家投资集团的新府邸,还有自己的魏王府,他是哪里都不会去! 不久之后,新恩科,也是在大唐皇家投资集团的新府邸里面举行,任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如何作妖,他都不怕。 他回想下了李淳风这个大能在历史中的情况: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县,一说岐山县凤鸣镇吴邵村人。 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 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可见其算学能力。 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和袁天罡还被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611年),9岁,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 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在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 不久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 于贞观七年(633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 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 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 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 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 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被任命为太史令。 李泰来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灵魂,根据在后世科技世界里公开的资料里面,很快因为回忆李淳风的事情,想起了另外一件大事: 向佛学宗师挑战世间真理! 佛学宗师玄奘取经平安返回,并引进商羯罗主因明逻辑新学说。 佛门又撰书传玄奘在取经途中念经除女妖,宗教威望一时无二。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玄奘法师门下栖玄法师将《因明入正理论》抄送幼年相识,并讥讽全才吕才。 吕才随即通阅玄奘门下诸弟子的因明注疏,做出《因明注解立破》并附图解。诸僧群起而攻之。 10月,太常博士柳宣见呂才对慧立的攻击一直没有回应,便自告奋勇,作《归敬书》,致译经诸僧。 太史令李淳风也站出来维护吕オ,贬抑诸僧群攻吕才。 柳宣引其议论,说玄奘名实称道,吕オ学识赅博,但以因明义隐,所说不同,触象各得其形,共器饭有异色。并提出吕才既已执情,道俗望指定,望咨玄类裁决,传示四众。 最后唐高宗命众人往慈恩寺,请三藏与吕公对定。 虽然结果以护教法师玄奘自参自判宣布吕才错误而告终。 实际上,吕才并未心悦诚服,反是“颇历炎凉,情犹未已”。 但也能看出李淳风、吕才、柳宣三人为追求世间真理可以挑战佛学宗师的勇气。 但这件事,也给李淳风的暮年,染上了黑色的光景。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李淳风获封昌乐县男,又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颁行于国子监。 这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算学教材,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学校中沿用多年,且是考核技术官吏的一部重要书籍。 闻名中外的计算球体体积的“祖暅定律”就是李淳风注释《九章算术》时,介绍传播开的。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根据近40年的观测、推算,认为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漏洞百出,要求废除,另造新历,得到唐高宗的支持。 他根据隋代天文学家刘焯的《皇极历》,并有所损益,借鉴其先进的计算方法完成新历,并很快应用,称作《麟德历》,并传入新罗。 又经过长期观察树木被风吹动的状态,在其所著的《乙巳占》中,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世界上给风划等级最早的人。 但这些成就,未给李淳风带来相应的待遇。 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据唐代档案《甲库甲历》记载,李淳风为“溘逝”,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李泰想到这里,如今贞观十年,李淳风已三十四岁,正直壮年,虽有在便宜老爹的秦王府从龙潜邸之功,实际上干的多是脏活累活,身为算科能力大能,却八股不继,在太史局浑浑噩噩度日如年。 李淳风知道新恩科的事情,来找自己这个魏王找机会出头第,是正常的事情。 况且,因为他八股不继,身份低微,又是算学出身,不受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待见,没有派人截杀,固然有皇帝李世民的警告,实际上,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是不可能花大多精力,在算科人才这种烂大街的人才上面,去找李泰晦气的。 如果李泰为这件事告到李世民那里,得不偿失。 相反,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八股文出来那些状元,进士的,举人,秀才的身上,这些人,才是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咬了李泰的诱饵,又不得不去争取的事情。 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不能容忍魏王李泰招揽八股科举人才,同时也不会允许人才入对方的麾下,如今斗得如火如荼! 但对李泰来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了招揽算学人才,竟然为自己麾下和少府,招来了一个这样的大能。 李泰觉得,自己少府的科技总监的职位。 非李淳风莫属! 有了李淳风,少府的科技树攀升,必将加速很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外如是。 【作者题外话】:4200+字大章节!希望读者喜欢!作者会加油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