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都日月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5章 明修栈道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算学人才,李泰新恩科核心目的。 他在书房翻起了一本皇家史官记载的大唐算科记载,结合自己在后世2024年看到过的一些公开资料和历史课上面学的东西,李泰知道,大唐贞观年间,正是算学在这片富饶的大地上,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 李泰回想到后世科技世界的一些公开历史资料: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在古代,早在周朝就开始了民间的数学教育。 到了唐朝,开始把数学变成一门学科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畴,并允许学生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考试入仕的算学学生称为明算出身。 《隋书》当中也有在国子寺中设置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的记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认为是唐朝开始的数学国家教育。 如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在唐朝已经存在。‌ 乘法口诀实际上,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并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湖北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战国楚简《九九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时间早于此前所知的湖南里耶秦简乘法口诀《九九表》约一个世纪。 此外,根据考古发现,乘法口诀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并在之后的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乘法口诀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用于日常计算,还在田亩、测望、工程、营建、赋役以及商品交换、度量换算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乘法口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并在随后的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贞观二年,李世民在国子监这个唐朝的教育部兼国立大学中设置了书算学科,这是数学从私学教育向国家教育转变的一个标志性时刻。 当然,李世民未必对数学有多精通,当时策划这个工作的数学家并未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只能把功劳归结到李世民身上了。 不过最初只有两名老师教授数学,官职是从九品下的算学博士,学生名额也只有三十人。就连算学博士,也不过从九品下芝麻绿豆大的官职,其地位非常低下不说,连人数都很少。 这样的情况下,在野的算学人才远超在朝学习和工作的人才,对于李唐皇家来说,除了少府聘请的在野算学人才数量还算可观之外,在朝的算学大家很少,厉害的人都不愿意进朝廷做专职。 毕竟数学家往往也是其他方面的专家,可能会任其他职务,数学研究在古代只是一项副业。 李泰回想到这里,他对八股文的状元、进士没啥感觉,这些科举出身的大能,对于他目前作用不大,因为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阻击他的人才招揽,那是妥妥的给力,这点想都不用想。 他花那么多心思,将吐蕃十万匹好马的天文数字利益丢出,在将新恩科中的文榜八股文科举状元、进士等大能丢出,都是为了明修栈道,实现他招揽不起眼的算科人才的核心目的。 李泰根据如今看到的资料和后世2024年历史公开资料中的内容,继续想到: 随着便宜老爹李世民对教育非常重视,没事就去国子学、太学去视察,应该是为了储备人才。 既然皇帝重视了,资源自然就会倾斜,短短几年,国子监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大教育机构增加了大量学舍、教师和学生,朝廷禁军这些大头兵当中也有博士去上课。 在贞观年间,就学总人数达到八千余人,除了大唐子民外,还有大量的韩国、百济、新罗、吐蕃、高昌等国的留学生。 大唐皇家数学专科学校并不是一个受重视的地方,虽然明算是与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并列的学科之一,但与前三者比较起来,无论是教授内容还是毕业分配都有很大差异。 算学学生如果通过最后的科举考试,无论成绩好坏都是从九品下最低官位,与书学相同。 而秀才科分配最好的是正八品上官位,比算学和书学学生足足高了七级,起步就至少差了十几年的仕途沉浮。 历数唐代名人,许敬宗等少数是秀才出身,裴行俭、狄仁杰等一小部分是明经,张柬之、娄师德等一大批是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这三种一个都没有看到。 特别是明算,算科出身的绝对是最低的地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子学相当于清华北大,太学相当于211重点院校,四门类似普通高校,而其他的都是大专、中专和成人自考;而秀才相当于博士毕业,明经、进士对应硕士和本科,明法、明字、明算只能算是大专了。 然后明算是成人大专里面最不受待见的学科,只比农籍、商籍在地位明面上高一点,算是普通官身。 李泰想到这里,觉得这就是时代的差异,如果是在自己灵魂所在后世的2024年科技世界,数学高材生的地位和待遇是非常高的,在这个大唐帝国贞观年代,这些人实际上过得很不好。 他感慨完,继续回想自己看到过的公开历史资料和学习过的唐朝历史内容。 与算科等低级学校不同,其他学校往往都要求出身地位很高,比如国子学要求三品官以上的子孙、二品官以上的曾孙才能入学,太学要求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要求七品以上子弟。 而律学、书学、算学这三个机构都收八品以下出身和庶人之子,这已经给了平民百姓一个出仕的好机会了,其中最低级的算学,这是古代平民百姓为数不多的靠智力和个人努力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算学学科还在唐高宗时期被取消过两次,再次体现出数学教育的不受重视。 李治这个整天沉醉于腹黑宫斗的人,有些时候总是办糊涂事,估计是被武则天折腾太惨,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很快又重新设置。 当时的数学教材采用的是李淳风注释的《算经十书》,总计二十卷,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汉代以来的十余部数学著作,其中既有初级数学基础,也有日常生活当中的实用数学,更有与天文、地理、建筑等有关的专业数学。 可惜有些已经失传,但仅从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来看,汉唐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研究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李淳风和李世民年纪差不多,早在唐朝建国不久就在李世民秦王府当中。 李世民继位后,这位潜邸旧人也只是个从九品最低级的将仕郎,在太史局任职,并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李淳风在太史局一干就是四十年,唐高宗时期李淳风去世,追赠从五品下的太史令,勉强给了一个副厅级待遇。 对《算经十书》的注释工作用了李淳风很长时间,从唐高宗初期开始,历时26年后才全部完成,不但整理了汉唐以来的数学著作,还增加了很多内容,这部教材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次由国家颁行数学教科书”(《数学教育史简编》)。 李泰知道,流传的李淳风故事很多,包括与袁天罡的关系,与武则天的关系等等,李淳风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 刚才说的李世民在国子学中设置算学学科,估计就是李淳风或者另一位数学家王孝通提出的建议。 课程设置按照难易顺序,其中《孙子算经》和《五曹算经》是入门基础知识,要求一年学习掌握,其中就有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以及: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的中国剩余定理” 初级课程是《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学制三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初中数学教育水平,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割园术计算圆周率等,其中还有很多测量数学的内容,学生们这时就能在天文、地理、军事方面的做些测绘、计算工作了; 中级课程应该是《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这时就开始深入系统的数学学习了,学制共三年,涉及到开方、立方、勾股定理,包括百鸡问题这种不定方程组解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加强。 其他教材应该属于高级课程,包括《缉古算经》、《缀术》。 其中《缉古算经》是唐人王孝通编撰,包括用高次方程解决天文历法、土木工程施工等计算问题等。 这也是其中最难的一本,仅此书学制就是3年,仅少于祖冲之的《缀术》学制4年。 王孝通当时是算学博士、太史丞,官职不高,但估计是算学学生心中最有压力、最折磨人的一位老师。 以上课程总学制14年,唐时要求最低入学年龄14岁以上,全学完了就快30了。如果不深入研究后两门的话,应该可以7年毕业。 李泰想到这里,明白了为何如今大唐帝国贞观年代,算学人在野做师爷等兼职,都不愿意在朝做芝麻绿豆大的从九品下官员,无非就是待遇极低。 很多算学的毕业生,7年也好,14年毕业也罢,出来入朝廷没钱赚,最多就是得一个普通的官身,谁愿意啊?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造成目前算学人不吃香的局面。 但对于李泰来说,自己明修栈道,正是为了获取这些郁郁不得志的算学人才。 八股文那些状元,进士,只懂讲大道理,对于李泰想尽快提高少府的科技树无用,而且招揽这些人手尾多,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是绝对不会让李泰痛快的。 李泰此时也很高兴,因为他发现了一些李世民时期郁郁不得志的大能。 比如,李淳风,这个便宜老爹李世民,从秦王从龙潜邸时期的算学和风水学大能,并没有因为李世民做了皇帝,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今还是个低级人物。 历史上的李淳风这种算学大能,死了以后才因为其从龙潜邸的功劳,得了一个副厅待遇。 可见他活着的时候,过得有多不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