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神都日月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6章 二踢脚的传说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泰此时觉得,说到迫击炮。 得先说说二踢脚。 二踢脚,即双响爆竹,是一种传统民俗用品,常用于节日、婚庆、祭奠等诸多场合,是依靠底部火药爆炸时对地的冲击力造成的反作用力升空的原理: 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在升空10~20米后,凌空爆响。 二踢脚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 “二踢脚”是爆竹的一种,它的火药被用水泥或土分隔成两层。底端的“后门”堵得不严,下层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流“乒”的一声冲开后门,向下喷射。 向下喷的气流产生出向上的推力,将爆竹推向空中。 这时候,导火线恰好又引燃了上端密闭的火药,又二次快速地燃烧——爆炸,二踢脚在半空中“嘭”的一声开花了。焰火也是靠火药急速燃烧——爆炸产生的推力上天的。 二踢脚这个烟花,在如今大唐帝国贞观年代,已经非常普及。 之所以没有应用于军事上,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条: 其一是这个时代人的思维局限性,认为烟花就是烟花,火药用于烟花和炼丹,就是唯一的方向。 其二,也不是没有人做过大号的二踢脚,只是火药放多了,点燃大型二踢脚之后,无法控制其飞行的方向,拿在手中放这种大号二踢脚的人,一个不小心,估计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二踢脚在大唐贞观时代,依旧是烟花的范畴。 李泰关于制造左轮,给火药进行导向的思维,启发了李淳风和袁天罡。 他们给大型二踢脚,做了一个这种类似迫击炮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发射大型二踢脚。 由于二踢脚在这个时代已经非常成熟,增加了黑火药的大型二踢脚,通过二踢脚炮发射之后,威力很大。 李淳风看着李泰和赵无极说道: “我和袁天罡试过,这种二踢脚炮虽然对锁甲和重甲步兵杀伤力有限,但对骑兵,杀伤力巨大,主要就是惊马杀马得到的战果。 如果给大型二踢脚头部,装上如同那些小铁钉的话,对没有防护的人,杀伤力同样巨大! 缺点是,雨天和潮湿的地方,很容易哑炮,或者因为二踢脚的问题,无法发射,造成炸膛。 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李泰没有说话,他还是踱着碎步,在思考问题。 赵无极看到这样的情况,暂时也没有表态。 他是一军中老人,今天李泰和李淳风,给他带来的惊喜,已经很多。 之后验证,如果没有问题,赵无极知道,李泰只要发展得当,皇位必定是他的。 赵无极觉得自己,如果能帮助三人,高祖李渊,皇帝李世民,还有李泰,登上皇帝宝座的话,他除了自己和家族荣华富贵之外,青史留名是必须的,而且是那种极大的身后名声。 谁手中的军队强大,自然就可以具备掌控他人生死的权利。 李泰虽然如今还非常的弱小,但发展下去,赵无极不敢想。 他现在的心中,甚至已经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 大唐帝国如今执行李泰的沼气新能源计划,就是为了分裂西域。 帝国新的战争,很快就会来临。 皇帝李世民会鼎力支持,就是为了缓解大唐帝国如今备受北方突厥和西域十六国造成的压迫,导致大唐帝国内部很多的问题。 贞观朝虽然鼎盛,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外征战! 自古以来,对外征战,都是解决自己国家内部问题的最好办法,没有之一。 况且,赵无极觉得,不说像李世民这样的枭雄皇帝,就是普通的皇帝,没有皇帝不喜欢开疆拓土的。 开疆拓土的诱惑,关系皇帝身后名声,没有哪个皇帝不喜欢。 另外一边,李泰继续想到。 说起迫击炮。 就不得不提一个东西。 臼炮 是一种炮身短(口径与炮管长度之比通常在1:12到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 其射程近,弹丸威力大,主要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因其炮身短粗,外形类似中国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小口径、方便携带的臼炮后来发展为迫击炮。 李泰记得,臼炮在他所知的历史中,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 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如: 造于1377年的大口径轰城炮以及1690年所制的威远将军炮。 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 由于金属铸造工艺不精湛,无法铸造长身管火炮,因此就其弹道特性和身径比来说,19世纪50年代以前的大口径火炮很多都是臼炮,其中最著名的火炮为1832年法国制造的“monstermort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军队在欧洲的壕堑战地区广泛使用臼炮轰击对方阵地。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美军的小大卫(littledavid,口径为914毫米)、德军的卡尔臼炮(mörserkarl,口径为540毫米)等大口径臼炮,其中“卡尔”臼炮曾经用于塞瓦斯托波尔攻城战和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 由于臼炮的射角大、弹道弧线高,因此多被用来轰击距离较近、中间隔有山脉等障碍物、无法平射的目标。 日俄战争中,日军曾用280毫米臼炮对旅顺展开地毯式轰击,击沉俄国太平洋舰队多艘战舰。 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德国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如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除此以外最有名的就是恐怖的“卡尔”臼炮。 600毫米karl“卡尔”重型臼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出名的德军重型臼炮。 其600毫米的巨大口径和短身管猪鼻式炮管成为其典型特征,卡尔臼炮是战争历史上所建造的最大口径的重型臼炮。 德国人制造出这样的超级变态炮的创意是为了打破法国马其诺坚固防线对德军的围困和束缚。 德国为了对付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从1935年起就投入到了新型臼炮的研制中,次年3月又提交了一份可行性建议书。 预想方案中最夸张的部分就是这种800毫米火炮发射的炮弹居然重达4吨。 这么重的炮弹当然被军方否定,后者要求重型臼炮最大射程达3千米,火炮进入阵地的时间要小于6小时,而且要装在自行履带的底盘上。 尽管这些要求意味着莱茵金属公司要彻底改动前方案,但对复杂机械有天然兴趣的德国设计师却因此而热情高涨。 1937年8月“4号方案”出台,火炮口径降到600毫米,炮弹重2吨,装药350千克,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千米,高低射界-10°~75°,标准射角55°~75°,采用履带式自行底盘。 底盘是个有争议的部分。设计师曾坚持把火炮拆卸成几部分运输会更方便,但组装时间却不止6小时,所以最终该炮采用了履带式自行底盘。 很快,军方就以“040号设备”的制式号批准生产。 这时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负责参与生产指导的炮兵将军卡尔·贝克。 他对这种重炮寄予厚望。 他认为一旦集中使用数门重炮肯定是坚无不催。 不过他担心生产进度赶不及战争爆发,于是建议打破先预产再量产的常规,先生产6门火炮。 在他一再坚持下,这个完全打破标准程序的建议得以通过。 6门火炮按时完工。 这也是将这种重炮命名为“卡尔”的原因。 6门“卡尔”重炮从1940年晚秋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除了“卡尔”的统称外,每门炮都还具有极具北欧神话色彩的个性化名字。 一九四零年五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不久莱茵金属公司又展示了“卡尔”必不可少的四号坦克底盘弹药搬运车。这种搬运车安装了机械吊臂和特殊的炮弹运输夹,可以在战场上直接为臼炮补充弹药。 “卡尔”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 一开始“卡尔”使用的是弹长2.511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弹,重2.17吨,内装280千克高爆炸药。 这种炮弹有1号和4号两种发射药可选择,1号发射药可打2840米远,4号发射药能打4320米。 新式的轻型混凝土穿甲弹于1942年服役,弹长1.991米,弹重1.7吨,内装200千克高爆炸药。 虽然装弹药量减少了,但新型的5号和9号发射药使其射程可达6640米、弹头在飞行末段垂直下落,最大可击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层,然后在延迟引信作用下爆炸。 李泰回想着,自己灵魂原本所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科技世界中的战争历史,在看看如今这个李淳风和袁天罡搞出的迫击炮雏形,这个大型二踢脚炮,他觉得,这个时代的城池,基本都是墙高且厚,非常难以攻伐。 一般攻城方,数量起码是守城方三倍,且兵精粮足,才有可能攻城成功。 这些火器的出现,李泰肯定是要大力发展的,壮大自己的实力,才是本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