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尔等可是害苦了朕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8章 麸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一秒记住【。3。】, 修业里。 高欢府邸。 后宅。 别苑。 琉璃屏风、妆台梳镜,桌上两枝红烛,把一层淡淡的晕黄洒了满室,如梦似幻。 高英洗漱完毕,坐在妆台前梳理着一头乌黑的秀发,镜中粉靥如花,身上一袭月白色的罗裙,一条细细的带子系着,纤腰下是丰隆浑圆的臀儿,坐在锦墩上绷得紧紧的,凹凸有致的美妙曲线毕露无遗。 房间里内外各有一个火盆,火炕也已烧起,温暖如春,所以并不寒冷。 “太后尚未安寝耶?” 高欢推门而入,毕恭毕敬,拱手行礼。 高英翻了个好看的白眼,无奈叹息,配合着高欢玩这种好似无聊,但着实刺激的小游戏。 她仪态端庄的挺直腰杆。 声音也变得威严起来。 神情冷漠,恰到好处激起男人的征服欲望。 “高爱卿夤夜到此,所为何事?” “回太后的话,臣后日就要启程前往北方赈灾,今夜特来太后处辞行。” …… (此处省略一万字,我知道你们不喜欢看,所以就不写了。) 清晨。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鸡鸣阵阵。 后半夜才寂静下来的房间内再度响起了喧嚣的风儿。 良久。 风声渐止。 高欢穿戴整齐走出高英卧房,不忘转身行礼:“微臣告退。” 房间内。 高英连动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神迷离,口中呢喃:“真北地虎狼也……” …………………… 十月初四。 高欢前往北方赈灾。 随行之人中,还有莫名其妙赖着一同前往的长孙稚。 虽然此次是赈灾,但为了防范灾民抱团洗劫州郡发生叛乱,他从洛阳城外驻军中挑选了八千骑兵作为随扈。 其中还有最为精锐的一千具装骑兵。 旌旗飘飘。 杀气腾腾。 知道的是赈灾,不知道还以为是灭国…… 东阳门上。 胡太后穿着一身便装,身边是同样穿着便装但东张西望满脸好奇的元诩。 “看出来了吗?” “什么?” 元诩猛然回头,脸上满是茫然。 胡太后叹了口气,半蹲下来问道:“太原郡公是忠于国家,还是忠于你这个皇帝?” 元诩摇头。 毕竟他刚才只顾看好玩的了,根本没关心高欢大军开拔的事情。 胡太后抬头望天,轻声呢喃:“大军随扈,他这是不放心你我啊……高公,看来是铁了心要做霍光了。” …………………… 冀州(河北省衡水,山东省德州、东营等地)。 刺史府中,前任黜置大使元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 他已经得到了高欢要来取代他,赈济百姓的消息。 重要的是。 高欢不仅仅是本人前来,还带来了数千大军! 这让他越发惶恐。 毕竟前后两个消息有时间差,前一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是两天前,而后一个消息则是今日清晨!一秒记住【。3。】, 利令智昏。 他担心高欢取代他后查账,于是派兵截杀高欢去了! 如果成了还好。 但问题是,不可能成功! 毕竟高欢随扈的军队是洛阳城的禁军,虽然那些人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但吊打他手下的州郡兵还是轻轻松松! 让他唯一感到庆幸的是,并非是他直接发号施令,而是让人秘密下达命令。 因此,只需要提前处死相关之人,就能阻断高欢彻查到他头上! 三日后。 当高欢抵达冀州时,旌旗飘飘,身后甲士枪尖上挑着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这种肃杀之气,让那些混在灾民中的野心家瑟瑟发抖。 毕竟来人是高欢! 老熟人了。 上次高欢平定法庆之乱,顺手在隔壁的南皮县外筑造了十座京观,那里距离此地相隔不远,纵然这时候人口流动性几乎没有,但消息传播的速度却无比快! 一时间,所有人都知道"高砍头"来了! 元琛就等在刺史府外。 高欢下马,气势汹汹向府内走去。 旋即升堂。 州刺史、郡太守、县令等大小官员站了满满一屋子。 高欢旁边,被简拔为录事参军的高盛开始安排赈灾事宜。 其实赈灾很简单。 统计人口,发放口粮。 当然了,要做到这点首先需要有还能运转的基层组织。 北魏实施三党制已经很多年了。 虽然北方六镇依旧是军镇,但河北各州郡早就推广开了三党制,党长、邻长、里长一应俱全,可以说只要高欢需要,他甚至能直接管理某一户人家! 片刻之后。 高盛念完了简单的章程。 同为录事参军的高乾开始带兵抓人。 毕竟高欢遇袭,这件事必然要杀一个人头滚滚。 所有人都瑟瑟发抖。 但他们并不慌张。 其实大家都知道,下令的人是元琛,干事的士兵是元琛的定州郡兵,和他们冀州、瀛洲、幽州、沧州的官吏没有太大关系。 伴随着阵阵惨叫。 高欢轻笑:“本官此次前来赈灾,只做三件事。治贪,治贪,还是治贪!” 元琛面色煞白。 那些官员也差不多是如出一辙的如丧考妣。 高欢继续说道:“三日内,有良心发现退赃者既往不咎,三日过后依旧冥顽不灵者,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众人面面相觑。 高欢看向元琛问道:“本官最想知道的事,就是五日前从河南运来的十万石麦子去了何方?” 元琛低头不语。 高欢冷笑:“来人,给河间王提个醒!” 元琛扭头望去,整个人瞬间都不好了。 他本以为"提个醒"是找证人,但没想到高欢直接让人拿进来了两根木棍。 碗口粗! 很明显高欢所谓的"提醒"是要揍他! 这么粗的棍子,会死人的吧? “高公且慢动手!” 元琛连忙辩解道:“四州灾民众多,可朝廷调拨来的粮食有限,不得已,本王只能将麦子换成麸糠赈济灾民……” “高公久在庙堂有所不知,一斤麦子能换三斤麸糠!” 高盛冷笑道:“河间王此言何其大谬!麸糠岂是人吃之物?” 元琛大声反驳道:“灾民还是人吗?” 说完,他满脸悲愤的开始表演:“大灾之年,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着,树枝、草根尚且能吃,民间百姓甚至易子而食!” “麸糠?” “这可是好东西,是吃了就能活命的食物!” “昔日晋朝惠帝曾言"何不食肉糜",今吾观之,此人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