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韩信来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应该可以吧...” 陆煊并不是很确定的道。 历史上,朱标是突然暴毙身亡的。 很突然。 因此对于朱标的病因,后世史学家猜测多种多样。 他现在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复。 马皇后死于朱标之前,此事倒是不急,等他到了京城,慢慢查看朱标体内的暗疾,分析原因。 再给出确切的治疗方案。 刘邦闻言心头一沉,默默无言的和张良离开。 应该可以。 那就是陆煊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医治。 这也难怪,正常来说人在英年早死,往往是特殊原因,非普通的手段能够治疗妥当,不过陆煊也没有把话说的太绝对,他只是说应该可以,那就还有着希望。 两人回到临华殿内,刘邦揉了揉眉心,让张良先行退下。 他的心有些乱。 需要好好静一静。 思考接下来继承人的安排,今日确实和陆煊聊了很多,但他依旧不清楚"奉天靖难"此事的具体结果,但也有所收获。 “刘盈,刘盈...” “将太子请来。” 刘邦唤宫外侍卫,去东宫请刘盈过来。 长安东宫。 朱红宫门在日光下泛着威严的光,值守的侍卫身姿挺拔如松,目不斜视,宫门内,庭院深深,石板路蜿蜒通向主殿。 此刻,九岁的刘盈正立在殿中的铜镜前,身形尚显稚嫩,却已有了几分清隽之态,他面容白皙,透着未脱的稚气,双眸黑亮,犹如藏着星子,眼眸转动间,满是灵动与聪慧,眉不浓不淡,恰似春日里初绽的柳芽,透着一股天然的柔和。 身旁的老宫人手中捧着一袭太子服饰,正轻柔地为他着装,衣料是上乘的锦缎,玄色为底,绣金的丝线勾勒出龙纹,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尊贵之气扑面而来,领口与袖口滚着雪白的狐毛,柔软且暖,刘盈腰间束着一条朱红的玉带,玉带上的玉佩温润通透,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清脆声响。 “也不知,父皇唤我何事。” 刘盈心中思绪涌动,随着老宫人为他穿戴服袍,他微微昂首,配合着老宫人的动作,眼神偶尔扫过那精致繁复的衣饰,却不见骄纵之色,反是透着几分无奈与内敛。 他很不喜欢穿戴这些华贵的衣袍,这一点他和父皇很像。 父皇觉得宫殿能住就可以了,能处理朝政就已经足够了。 可萧何劝他该修建巍峨辉煌的皇宫,象征皇家威严。 他觉得衣服只要能穿就可以了,能抵御寒冷也就足够了。 可身为太子,必须穿着这些代表身份的衣袍,不然就是不合礼法。 待穿戴整齐,他轻轻抚平衣角的褶皱,踱步至宫外,向着临华殿的方向而去。 到了临华殿,隔着老远刘盈就见到了皇帝刘邦,他不骄不躁,步伐平稳,虽然年纪小,只有九岁,可性情却很是稳重,慢步走到刘邦面前躬身行礼:“儿臣见过父皇。” 刘邦此时是背对着刘盈的,他没有立刻转身,心绪很是复杂。 老脸微颤。 唉。 多好的孩子啊。 可他这位父亲,却并未尽到自己该有的职责。 成为皇帝,并不是他没有尽责的理由,实际上他刘邦曾经就是个混账,妻子妻子照顾不到,孩子孩子不去关照。 他算什么男人? 他依稀记得自己逃命时,连续三次将刘盈踢下马车,那个时候刘盈才几岁啊,可这些年来刘盈从来没有提过这件事情,依旧对自己很是孝顺,在他看来刘盈身上有着太多美好的品德了,简直就是春秋时期君子的典范。 仁慈、善良、礼敬、诚信、孝顺... 自己从未想过,能生出来这么个好儿子。 本来,不说天子之家了,哪怕是黔首百姓之家,对于这种拥有种种品德的儿子,也该好好关爱照顾,可他呢? 认为刘盈仁弱,认为未来刘盈可能会被吕雉压住,所以对刘如意的宠溺越来越深,甚至这些年来对刘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唉。”刘邦缓缓转身,他那蒲扇大手轻轻的抚摸着刘盈的头,“这些年了,我始终是个不称职的阿父。” 刘盈心忽的一颤。 他怎么感觉,父皇今日有些不一样了? “父皇在儿臣眼中,是天下最好的阿父。”刘盈情绪并未太过激动,恭声道。 还是有些生疏啊。 刘邦心中五味杂陈,身为父亲他能感觉出来刘盈对自己的情绪,那是一种遵守礼仪孝道,发自内心的"重孝尊父",可真正的父子感情,他和刘盈之间是并不存在的。 从小刘盈就不是他带大的。 长大了也没给他什么关怀。 怎么可能有感情呢? “以后,你就搬到长乐宫来住吧,好好陪陪朕。”刘邦拍了拍刘盈的肩膀。 有些事情,只有知道的才会醒悟,他就是知道了刘盈命不久矣,所以才想到了这些年对不起刘盈的种种。 因此想尽可能的,给予刘盈一定的关怀,补偿那种缺失的父爱。 就像吕雉那样。 “儿臣遵命。”刘盈再次恭敬颔首,依旧并未表达出太多的情绪。 他不明白父皇为何让他搬到长乐宫居住。 或许,是有父皇的深意吧。 总之,听就对了。 刘邦挥了挥手,让刘盈退下。 随着刘盈离开,刘邦心中思绪涌动,自己接下来应该好好关爱刘盈,不可过度接近刘如意了。 昔日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坚决杜绝掉。 至于戚夫人。 啧啧。 确实美丽啊,一想到戚夫人他心思就活跃了起来,可随之刘邦就摇了摇头,他不能再去找戚夫人了。 好好陪陪吕雉和刘盈吧,她们母子俩的命,太苦了。 ...... 时间悠悠而逝。 一连数日,刘邦都未曾前往临华殿侧殿,去见陆煊。 这期间,只有张良陪着陆煊,不过也仅仅是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张良也很识趣的并未询问各种历史上的问题。 刘邦本来是很想急切的问清楚"奉天靖难"这件事情的,可就是这几日,楚国那边的消息传来了。 韩信,愿意前往朝廷,受封"一字并肩王"! 在张良、萧何、陈平、周勃等大臣的推动下,"一字并肩王"这道王位在民间迅速的流传开来,整个大汉各个郡县、封国,都知晓了陛下要敕封一位功臣为"一字并肩王"! 当今天下,有着一位同姓王,七位异姓王。 七位异姓王,分别为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同姓王,只有刘邦的长子刘肥。 向来一字王比二字王尊贵,照理来说一字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可这五位异姓一字王中,楚王韩信始终瞧不起其他四王。 为什么? 因为韩信始终认为自己军功最高、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最多、个人能力也最强。 而其他几王呢?基本上都是原本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面对大势不得不投降汉朝,因此封王。 这怎么能比? 若是说这样也可以封王的话,那么昔日韩信完全可以割据一方,造成刘邦、项羽、韩信三足鼎立的情况,现在也不知到底是何人一统,反正最后依旧能被封为一字王。 韩信性格本就自傲,藐视他人,再加上韩信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性格也很冷淡,他对于这件事情不满不是一次两次了。 而这次的"一字并肩王"之事,彻底让楚国的韩信,为之心动。 真真正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甚至可与皇帝比肩! 经过深思熟虑后,韩信决定,前往长安受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