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章:集体逼宫,要造反不成?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殿内寂然。 大理寺在长安县办案,怎么可能瞒得住,也没有隐瞒,大张旗鼓的查案抓人。 连带着长安县令,正五品官员,也被投入大理寺诏狱之中。 牵扯之事,他们几乎都知道。 “殿下,此事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骇人听闻到极点。” 高士廉站出来说道:“臣附议,严惩不贷!” 他知道背后牵扯到长孙家,自己的外甥跟着陛下在北地。 必须要站出来帮他表个态度,把罪名先定了再说。 此外,长孙府派人来信,已经把该处理的人处理了。 意味着事情,暂时牵扯到长安县令一级。 至于长孙无忌如何在陛下面前有所交代,那他就爱莫能助了。 房玄龄出声道:“案情已查明,对这等破坏国策,损坏朝廷威名,残害百姓的歹人,当从严从重处理。” 大臣们站出来纷纷说话。 这殿内,不少官员背后都是世家门阀。 “殿下,事情由大理寺牵头,但是否还需刑部与御史台查验一番,不错漏一人,也不冤枉一人。” 有官员说道。 这人摆明是想把火,烧到长孙家去。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喊道:“御史大夫!” “臣在。” 马周应声,李承乾问道:“你以为如何?” “殿下,臣以为案情明朗,事实确凿,御史台不用再查验。” 马周当即说道。 “刑部!” 李承乾再问。 刑部尚书刘德威是个武将出身的,他沉声道:“殿下,臣以为不用查了。” “大理寺查的很清楚明白,刑部没有异议。” 卷宗上既已经写明,王先的靠山,长孙良一家畏罪自尽。 可以说很明白了,事情就到这里。 他们没必要追着不放,这边不是大问题,事情按照流程办就行了。 大问题,是长孙无忌那边,如何在陛下面前交代。 “好,既然如此,那就由三司论罪,从重从严严肃法办。” 李承乾拍板,道:“此案,当广发天下各地官府,晓喻官吏,引以为戒,立身以正。” “国策,乃是我大唐兴旺发达,强盛壮大的保障。” “盛世,就需要人口。” “人口多了,国家才会富裕,民间也会富足。” “谁要是敢对抗国策,破坏国策,视同破坏盛世远景,破坏陛下要缔造盛世的远大理想。” 他语气不善的说道:“此举视同为谋逆。” “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发现一批处理一批。” “绝不留情!” 李承乾目光威严,一一扫过。 可以说就差明白的警告在场某些势力集团。 你们想要鱼肉百姓,想要敛财聚富。 没问题。 但大唐在把蛋糕做大,你们想吃小蛋糕,还是大蛋糕? 人口就是基本盘。 人越多,你们想要收刮,想要作威作福的对象就越多。 民间富足,说的不是百姓,是那群地方豪族。 国家现在这样,你们都能逍遥快活,无法无天。 要是国家再强盛,人口再多点,你们是不是更上一层? 李承乾当下就是要让这些人清楚,人口增加对他们是有巨大好处的。 就是要拉拢一批人来,支持这项国策。 然后打击另外一批妄图借国策敛财的。 棉花,羊毛,草原畜牧等等。 都是需要庞大人口基础,才能获取更大报酬与利益的。 他给李孝恭,相当于把宗室给拉拢,也是把关陇集团给拉拢了。 羊毛给长乐去办,实则是让长孙无忌分给山东大族门阀。 这批势力站在国策这边,基本上军方无可动摇,朝廷上也有巨大的声音。 他们自然会不遗余力的去推动,并且打击任何破坏国策的。 李承乾的利益,是要人口增长,他们的利益其实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承乾需要人口增加,获得更多的民间人才。 他们则是想从庞大的人口中获取利益。 最终目的不一样,但人口需要是一致的。 双方是可以站在一起。 这就是李承乾把东西拿出去的原因之一。 我是在用好处拉拢你们,但我更想办成自己想要办成的事。 只要事办成了,一切都无关紧要。 …… 群臣听到李承乾的话,不由心头一凛。 三司都不用伤脑筋了。 太子已经把破坏国策,视为谋逆。 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按照谋逆罪论处就行。 “长安县的问题,就在天子脚下发生。” “若不在天子脚下,其他地方,该是什么景象?” 李承乾唤道:“御史大夫!” “臣在!” 马周算是领教了,太子三言两语的厉害。 他留手长安,真不算太明智的行为。 估计自己要扛大事了,否则太子不会几次叫他。 “长安官吏腐化,与地方勾结残害百姓,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还要等到孤巡查国策推行才发现。” “你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你身为御史大夫,天子脚下发生这等惨绝人寰之事。” 李承乾语气严厉的质问,道:“你难道一点都不知道吗?” “御史台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孤现在问罪你御史台。” “御史大夫,明白回话!” 唰! 无声之间。 在座官员皆是腰杆挺直,双手持笏板,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 高士廉与房玄龄也是打起精神,面容肃穆,不敢随意。 马周急忙起身,快步走到殿中央,行礼恭声道:“御史台监察不严,以致天子脚下发生这等官吏败坏,勾结地方之举。” “臣知罪,请殿下治罪!” 找借口理由? 想为自己辩解? 马周根本就没这个想法,很是坦然的就接受问罪。 长安县在天子脚下,说破天,他御史台都逃不过监察不严,失职不察的罪责。 他狡辩只会让人觉得他是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在太子面前不讨好,在陛下那里更是会被不喜的。 毕竟,御史台的责任,就摆在那里,你连天子脚下的官员都监察不好,还怎么监察天下官员? 你马周有没有能力坐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 “孤不会治罪你。” “奏报陛下后,陛下自会有决断。” 李承乾点头,道:“你是知罪,却不知错。” 嗯? 马周脑门一跳,太子这是什么意思。 我知罪,难道不是知错了? 高士廉与房玄龄老神在在,心头却是了然。 这下马周要遭了。 “罪在监察不严,但错却错在,你御史台在国策颁发后,有没有做出监察的行动来?” 李承乾质问道:“孤问你,御史台是否想到,各地官员在执行上是否怠慢?” “你们是否拿出监察方案,在制定国策的时候,你御史大夫,可提出御史台该履行的责任?” “这错,就错在你御史大夫无能!” 马周脸色涨红,你可以说他有错有罪。 但在朝议上,说他无能。 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殿下,臣不是。” 马周喊道。 “那好,你告诉孤,御史台要怎么保证国策顺畅推行?” 李承乾根本不给他留情,“有什么方案?御史官员是不是派出去了?” “你御史大夫在国策颁布后,是否亲自去民间看过?” 嘭! 他一拍桌案,厉声道:“明白回话!” “殿下!” 这时,高士廉站出来,高声道:“臣要弹劾御史大夫……。” 他一出声,众人愕然,这是要落井下石不成? 但李承乾却是沉声,道: “申国公,坐下!” 正式场合,李承乾也不给舅公的面子,直接让他坐下。 高士廉也不觉得有什么,他很是坦然的坐回去。 马周面色本来就白,这会儿更白了。 他跪在地上,双手握住笏板很是用力。 “臣没有……!” “没有?” 李承乾冷声道:“知道就好。” “孤说过,凡事不要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你喂饭吃。” “户部是一个,工部也是一个。” 张亮也在,听到这话,他面色很不自然。 那次虽然有户部一起挨骂。 但两宫问罪两部,可是让两部颜面尽失。 这一次轮到御史台了。 “孤真的很怀疑,御史台是不是都是尸位素餐之辈。” 这一句话打击面就广了。 御史台的官员们,见老大被批,本来就坐不住,这下谁还能保持冷静啊。 “殿下,臣不服!” “殿下,臣反对。” “殿下,臣等纵然监察不力,但绝不是尸位素餐之辈,还请殿下收回刚才的话语。” 御史们不得不站出来,再不站出来,尸位素餐的名声,可都扣在他们头上,怎么也洗刷不掉了。 马周如何也没想到,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他心头苦涩。 自己没得罪太子啊。 怎么就摊上了跟侯君集一样的待遇了。 “放肆!” “大胆!” 高士廉与房玄龄等大臣,当即喝声,站起来指着御史们,怒问道:“你们要逼宫不成?” 李孝恭一直就没说话,观察着局势的发展。 陛下离开前,就给他交代过,事事静观其变,若是太子镇不住,再由他来出面。 “当真是好大的胆子。” 李孝恭起身,冷眼以对,道:“太子可有一句话说错了?” “你们还觉得冤枉?” “事情明明白白的摆在这里。” “说你们几句,还要集体逼宫。” 他怒目喝声,“要造反不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