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四十一章:尚书省变革,李世民钦点狄仁杰状元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李佑出任西南大都督一职。 没有人反对,更不可能有异议。 你不让李佑去,那你去当西南大都督,去把六诏真的平定,以绝后患嘛。 放过烧山你去干啊? 既然齐王提出来的,是他的想法,那就让他去实现就是。 还带着一个侯君集去。 那更好了,文武齐全,大家坐在朝中,静候佳音就成。 如此一来,李佑的新职,算是正式定下。 他去西南如何。 朝廷不管,只要结果。 至于东北大都督府的大都督空缺,韩瑗自然顶上。 这么多年过去,韩瑗也在东北有威望,能够压服下面的人。 西南事定下后,朝中即将迎来两件大事。 一件是尚书省变革。 另外一件是春闱。 也就是会试与殿试。 但尚书省变革要在春闱之前。 李世民在二月初八,正式下诏,尚书省进行变革,设一正八副相位,并确定相位人选。 首先是长孙无忌进尚书省丞相大位。 长孙无忌在贞观二十五年,他总算如愿以偿的登临人臣极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太久了。 贞观十四年前的隐忍与低调,贞观十四年后,不得不站到台前来,周旋在天子,太子,朝野百官,世家大族的中间。.. 可以说,长孙无忌走的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 靠着开国功臣关系,外戚关系,世家大族的关系,是能望着人臣极位的宝座。 但正是因此,有太多利益盘根错节,纠缠在他身上。 对许多人来说,是求之不得,可集于一身后,才知道喜忧参半。 不管怎么说,长孙无忌在磕磕绊绊中,总算坐上丞相之位。 随后是第一位副丞相。 这副丞相不是别人,正是李承乾的老丈人,苏亶。 苏亶原先就掌着吏部的事务,李承乾也给老丈人,隔三差五的找机会,就升一升官秩。 如今也是有足够的资历,进位副相的。 之后,就是萧瑀,崔敦礼,马周,杨师道,岑文本,李仁功等六位副相。 一正七副,还有一位暂时空缺。 但这八人的分配,却极位有讲究。 长孙无忌是外戚,与天子,太子都有亲情关系。 萧瑀是江南士族的代表,他如今年事已高,快八十岁了。 按照正常来说,他是早就该离开中枢去养老了。 只是江南一地,就没有能够拿得出手,还有足够资历的人。 只能是让萧瑀上位,能撑多久,不是两宫说的算。 是萧瑀什么时候不行。 当然,他肯定也不会待太久的。 只是这次倒卢,江南士族也出了力,该给人家的好处。 崔敦礼与杨师道自然不用说。 李仁功代表着关陇贵族,有军队的色彩。 马周、岑文本是李世民一手给扶上去的。 这与李承乾推苏亶也是一样。 只不过,李承乾让老丈人上去坐坐相位,算是对老丈人这些年来,不遗余力支持的回报。 如此。 八个位置,背后都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 没有一个是轻而易举就能坐上副相之位的。 这次尚书省的相位分配,与倒卢是脱不开一点干系的。 没有倒卢,就没有这次的尚书省变革。 也就不会一下子多出来这么多从二品的大员。 “还有一个副相之位。” “舅父觉得会给谁?” 长孙无忌满面红光,意气风发的很,坐在书房与高士廉品茶交谈。 “你猜到了?”高士廉笑着说道。 他不由感慨啊。 外甥一坐上尚书丞相大位,整个人都变了不少。 真是权力能滋润人心,更能改变精气神。 一朝为相,天宽地阔咯。 “应该是他了。” 长孙无忌道:“春闱即将在长安举行,不出意外,魏征会在春闱殿试结束后,进位最后一位副相。” “高明是真的念着这位老师啊。” “他在提出尚书省变革之前,怕是就想好了,如何推魏征上位的。” 这其实也不难猜。 整个朝堂上,如今还能坐上最后一个副相之位的。 没有其他人了。 只有魏征一人。 长孙无忌就不说了,他是外戚为丞相,在陛下与太子眼里是平衡点。 陛下这次让岑文本与马周入尚书省。 太子不可能只推老丈人一个。 陛下都两个,山东世家那边两个,太子怎么可能只有一个? 所以,最后一个相位肯定是太子的。 魏征是太子太师,太子不可能遗忘这位老师。 暂时没有定下,是出于魏征还在主持科举的考量。 “魏征身体不好。” “主持完科举后,恐怕他在相位上待不了多久。” 高士廉有点羡慕,也有怨恨。 萧瑀都快八十了,也能为相。 他当年,要不是受山东世家连累,还在尚书省的话。 今年的尚书丞相,说不定他也能坐坐。 只是……。 他看了一眼亲外甥。 自己要还在朝中的话,自己的外甥就难以坐上去了。 “但他到底是坐上去过。” 长孙无忌道。 魏征一直是谏官直臣,以前都是负责门下省的事务,并没有具体参与到尚书省的事务中。 他的官秩很高,当一个从二品的副相,是有点高配的。 只是,代表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这可能是太子为了弥补魏征的一项短板,不至于魏征有缺憾所为的。 “随着官员的升迁,还有之前的空缺,只怕有不少人也会跟着上位。” 高士廉问道:“季辅可有上去的可能?” “哪怕是主管一部。” 季辅是他高氏当下最重要的扛旗人。 也能给长孙无忌带来助力的。 “暂时不得,东宫那边,还是高明说的算,高明没有想法,不太有可能的。” “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吧。” 高士廉也明白,只好点头道:“只能如此了。” 二月中旬 李承乾送别李恪与李佑。 临行前,李承乾与两人谈了话。 “天竺是你的封地,不会变的,亲王封号还是吴王。” 李承乾道:“只不过,还要等几年。” “你先把天竺的事情理顺了再说。” “天竺不管是往南,还是往西,不仅是你的重心,也会是朝廷往后的方向。” “你是桥头堡,是先锋。” 李恪郑重的点头,道:“哥哥放心,天竺事务我会尽快处理好的。” “然后向西探索。” “嗯,你要小心西边的情况,对于西方,我们还一无所知的。” 对李恪交代完后,就是李佑了。 李佑的话,李承乾并没有太多想要交代的。 只是觉得使唤这样一头牛马,他是真的有点不好意思的。 但大唐想要开拓,想要对外发展。 就离不开"天赋异禀"的李佑。 “去了西南,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 “多多写信回来。” “你只需要记住一点,我在长安,什么事情都会给你兜底的。” 李佑咧嘴一笑,道:“有哥哥这句话,那我就安心了。” “你看我操作!” 李承乾笑了笑,道:“我给杜正伦写了信去,他在驩州,眼下是交州都督府都督。” “你在西南,他在东南。” “一东一西,齐头并进,正好可以互相照应,也可能一同南下。” “你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联系他,他会配合你的。” 杜正伦曾经是李承乾的太子左庶子,只不过,后来嘴巴没把门,说了不敢说的。 然后被李世民给流放,李承乾后来起势后,找了由头把他丢到了交州去。 虽然这有点对不起杜正伦,毕竟把人丢到那么远去,有点过分。 但李承乾让他一步一步的坐上了交州都督职位,官秩不可同日而语,升的是很快的。 “好!” 随着李恪,李佑离开长安。 春闱也随之举行。 这次的会试考题不简单,录取仅仅只有五十六人。 这五十六人,可以说是人中翘楚了。 能力学识绝对没话可说。 当然,没有录取的,也有相应的身份,可以为官出仕。 这是有吏部去安排的。 三月初八。 殿试如期举行,李世民亲自出的殿试考题。 他给出的仅仅是三个字。 圣天子! 这考题,不仅殿试考生整懵了。 就连李承乾等人也是一阵错愕。 这考题,你也出的太有水准了吧? 但仔细一想,这圣天子三个字,确实很不错。 因为圣天子之名,包括万象,涵盖了整个大唐的一切。 不管从什么角度切入,什么内容,其实都绕不开圣天子的。 “还以为你不要脸,没想到倒是很有高度的考题啊。” 李承乾暗暗想着,也不由哑然失笑。 在漫长的等待中,随着考试一一交卷后,总算是结束。 李世民要李承乾等人一同审阅。 他是迫不及待的就要看考试们怎么写的。 十天后。 殿试放榜。 李世民钦点狄仁杰为状元。 他的回答,不是一般的出彩,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没有在文章提到李世民,但阐述的大唐发生的惊天剧变,却丝毫不离圣天子影子。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狄仁杰所写,就是让李世民给爽的。 当然,朝廷诸公,包括李承乾都给爽到了。 为天下做的这些事情,是在圣天子英明领导下,那么在圣天子英明领导下的臣子们,又该是何等贤能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