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慈子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四十二章:唐礼初稿已成,狄仁杰履新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狄仁杰二十一岁之年,高中新科状元,何等意气风发,何等鲜衣怒马。 在长安城顿时名声大噪,引起无数人围观,无数少女春心荡漾。 狄仁杰不是没看过长安,但今日之长安,在他眼里却别有一番光彩。 狄府。 花团锦簇,彩灯高挂。 爆竹声声,锣鼓喧天。 宾客如云,贺礼纷至。 狄氏一门都在迎宾客,狄孝绪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老怀开慰,笑口常开。 “狄公贤孙,高中状元,陛下钦点。青云直上,指日可待啊。” “怀英状元,太子门生,才华横溢,知书达礼。年少风发,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狄孝绪连连谦虚的说道:“过誉过誉,怀英年少,还有不足,当自持本心,戒骄戒躁,多多学习,沉心静神才是。” 外人如何称赞,那都是恭维。 自家人可以听,但不能当真。 年少成名,关注必不可少,背负的压力只会更大。 但凡有点骄狂之态,都会被人无限放大。 官场之中,最是忌讳得意忘形。 狄仁杰如今一时风光无两,但眼红嫉妒的人,却大有人在。 稍不注意,就会被人抓住痛脚,从而败坏声誉。 尤其是狄氏子弟,更不能仗势炫耀。 设宴庆祝之后,宾客尽去。 狄孝绪等一众人,聚集在正堂,新科状元狄仁杰也坐在一边。 狄孝绪在给子弟们耳提面命,不许他们有张狂蛮横之举。 “怀英有今日,一是太子殿下的教导,二来是自身的努力。” “我狄氏有此恩典,来自不易。” “怀英是我狄氏的未来,谁要是做出有辱狄氏门风的行为,坏了怀英的前程。” 狄孝绪虎视左右,道:“老夫丑话说在前头,关起来门说给你们听。” “届时休怪老夫不念情面,大义灭亲了。” 狄仁杰的成就能有多高,关乎着狄氏的整个未来。 如今只需要按部就班,不出差错,就能预想到狄仁杰的前程顺畅。 但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谁也无法保证会出现什么变故,影响到狄仁杰。 所以,还是要给家族子弟警醒一二。 家族子弟自然不敢多言,连连称是。 “怀英,可知道你往后的去处?” 狄孝绪问道。 狄仁杰微微摇头,道:“暂时不知。” “等过两天,我要去东宫觐见太子殿下。” 他也是对自己的去向不太清楚。 现在心里想着,自己是不是还能回到太子身边,继续侍奉。 但想到房遗爱替代了他,再回去的话,显然有点不太可能。 “是吏部安排,还是东宫那边……。” 狄孝绪试探的问了一句。 “阿翁,孙儿也不知道。” 狄仁杰道:“想来应该是吏部安排吧。” “嗯……。” 狄孝绪也没有多问,只是叮嘱他觐见太子的时候,要多多恭敬。 东宫。 房遗爱领着狄仁杰快步朝天启殿走去。 最近殿下都在天启殿与张士衡等诸公,商议《唐礼》之事。 《唐礼》经过这么多年,总算是由张士衡、贾公彦,孔颖达等人,给编撰出了初稿。 如今到了审核校正的阶段。 不得不说,编纂书籍很是耗费时间,而编纂与"礼"相关的,更是如此。 这么些年下来,张士衡他们翻遍找寻了,历代前朝的古书典籍,力求新编《唐礼》,能够与三礼并列,合称四礼。 狄仁杰再次回到东宫,心情有些复杂。 东宫可以说,他很是熟悉的。 但这次来,他却需要人引荐带路。 “倒是要恭喜怀英高中状元啊。” 房遗爱边走边说道。 “驸马都尉客气,这都是圣天子的青睐……。” “陛下的青睐是关键,但怀英本身的才学,也是折服人心的啊。” 房遗爱道:“看了怀英的答卷,我是真心的钦佩。” “我这一辈子怕是都写不出来,这么有高度与深意的文章来。” 句句没有圣天子,但字字都在称颂圣天子。 就这润物无声的书写能力。 不知道多少人写不出来。 房遗爱不是妄自菲薄,他是有自知之明。 十个自己都赶不上狄仁杰一个人。 来到天启殿。 房遗爱让狄仁杰稍等,他入内通禀。 “怀英来了?” “让他等什么,进来便是。” 李承乾笑道:“诸公,看看我们的状元郎。” 张士衡笑道:“这状元郎,我们是要好好的看看。” “哈哈。” 众人会心一笑,旋即就见到狄仁杰趋步而来。 “学生参见太子殿下,恭问太子殿下安康。” 狄仁杰大拜而下,有礼有节,很是恭敬。 李承乾满意的看着他,道:“孤安。” “怀英,来见过诸位学士。” “他们可都是编写《唐礼》的大儒名士。” “平日都是难得一见,今日你一下子便见全了。” 众人捻着胡须,仔细的欣赏着狄仁杰,不断点头。 “后辈狄仁杰,拜见诸位学士。” 他拱手大拜道,礼数周全。 “好个状元郎,果真是俊才翘楚。”张士衡称赞道。 “是啊,这般年轻的后生,学识才华旷古难见啊。” 孔颖达也是赞叹道。 “后辈惭愧,不敢当此赞。” 狄仁杰连忙谦恭的说道。 他是丝毫不敢托大,这些学士名望在外,海内皆知。 对他这么个小辈,如此表扬夸赞,远不是他一个状元郎,就能得到的殊荣。 狄仁杰心知肚明,学士们这是看在太子殿下的面上。 若无太子殿下,这些学士至多说几句好话,哪里会有这么亲近多言呢? “怀英今日来的正好,《唐礼》初稿已成,你正好也看看。” “这是学生求之不得的荣幸。” 李承乾在与张士衡等人讨论,狄仁杰坐在一边倾听。 “初稿审定,孤先看看,之后没有问题,再送至御前。” 李承乾说道:“倒是辛苦老师们了。” “正好借着这段时间,老师们放放假,休息休息,调养好身体。” “以后的《唐礼》宣扬,可是离不开老师们的奔走。” 张士衡点了点头,道:“殿下,宣扬是何章程?” “孤心里有想法,准备请诸位,去各地为百姓宣讲。” 李承乾问道:“诸位以为如何呢?” “殿下,我这把老骨头,还要奔波,你也是忍心啊。”张士衡不由感叹道。 “哈哈。” 闻言,李承乾朗声大笑,“张师这话,让学生汗颜了啊。张师与孔师年事已高,那就请弟子去便是。” “正好张师在长安为孤多多的讲解,也好让诸多皇子公主领会领会。” 他顿了顿,道:“说起这个来,孤倒是正好有一件事要麻烦张师,孔师。” 张士衡与孔颖达都是一把老骨头了。 李承乾也不是真心要让他们出去奔走的,能代替他们的人很多。 只不过他们的名望极大,影响极广,有利于《唐礼》的宣扬传播。 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不可能让他们真的去。 “孤的二郎,还请张师,孔师抽出时间来,多多教导教导。” 李厥身边的名师并不少。 但再多几位也无妨。 多学点不同的见解认知,对李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再者,李承乾让张士衡与孔颖达教导李厥。 也是对他们编写《唐礼》的恩典之一。 朝廷如何封赏是另外一回事,他的封赏也是另外一回事。 “殿下有请,我等怎敢推辞。” 张士衡与孔颖达脸上立马露出开心的笑容来。 教导过皇太子,现在有教导皇孙。 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以后哪怕百年后,他们的名字也必然会与太子、皇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两朝帝师。 想想都令人动容。 “那便先定下了。” 张士衡等人告退后,李承乾说道:“怀英。” “你高中状元后,本来是由吏部安排,陛下恩准后,去地方为官的。” “不过,孤给你摁下了。” 狄仁杰心头一动,微微低头。 “你先去翰林院,待在申国公身边学习。” “然后去军中,再去地方为官。” 李承乾如是说道。 狄仁杰道:“全凭殿下安排。” “嗯!” 李承乾点头道:“孤对你的期望很高,你的才华能力,孤都知道。” “你又与二郎情谊匪浅。” “往后的路,孤可以给你安排,但怎么走,走的顺不顺利,就全看你的本事。” 狄仁杰心头明白,太子这番安排的深意。 就在第二句话。 与皇孙的情谊匪浅! 这句话不用多想都明白,他以后是要为皇孙做事的。 “殿下教诲,学生铭记在心,必定不服殿下所望。” “那就好。” 李承乾道:“翰林院那边,孤打了招呼。” “你现在去也成,过些时日去也可以。” “看你自己吧。” 狄仁杰当即道:“学生明日就去。” “好。” 李承乾花了不少的时间,把《唐礼》给看完,然后送到了太极宫。 他除了此事外,还要把另外一件事给定下。 让魏征入尚书省。 “昨日孙先生来报,说魏征的身体很不好,有一泻千里之意。” 李世民担心的说道:“让魏征入尚书省为相,怕是会更加让他耗费心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