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远古那些事:别样的史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章 五国伐郑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郑庄公派祭足率兵两次收割周王室属地的麦稻,周天子那边没任何反应,郑庄公大大出了口恶气,但仍不满足,这天待在宫里正在思考如何迫使周天子恢复自己正卿之职,宋国宋公子冯突然来访。郑庄公和宋公子冯父亲宋穆公交往甚厚,听到宋公子冯来访,自是欣喜。可这公子冯进到室内没等郑侯开言,便哭拜于地,诉说他父亲宋穆公如何无理,把君位传给了他大伯家的堂兄与夷,要郑庄公为他兴兵讨伐宋国夺回国君之位。 君位父传子天经地义,贤侄放心,寡人一定会为你讨回公道。见宋公子有求于己,郑庄公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忙搀扶起宋公子安慰道。 那称我父亲还在,请郑伯为侄儿立即发兵,否则等我父亲亡故,君位传给与夷,与夷坐稳君位,再发兵恐怕就晚了。看郑侯应允,宋公子迫不及待要郑侯立即给他发兵。 贤侄此言差矣。君位在你父亲手上出兵讨伐宋国,师出无名。贤侄远道而来,人马劳顿,暂且回客馆休息。等与夷一旦上位,我立即出兵讨伐他,帮你讨回公道。 出兵与否当然自己做不了主,看郑侯回绝,宋公子无奈只好回客馆休息去了。 宋公子离去后,郑庄公上朝为讨伐宋国征求群臣意见,群臣有同意讨伐的,有不同意讨伐的,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正无定论之际,在卫国的探子来报卫国出事了。听到卫国出事,郑庄公立马叫停刚才的朝议,把祭足、颖考叔、公子吕等一般重臣叫到密室,商议如何应对因卫国事变引发的危机。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不禁要问,这宋穆公放着自己的儿子君位不传,偏要把君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难道他疯了不成。宋穆公既然能为国君,当然不是疯子,要问他为什么把君位传给自己的侄子即他哥哥宋宣公的儿子,这里面自然有一番故事。原来当年宋宣公病危,考虑到自己孩子年幼,为国家稳定考虑,就把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即宋穆公。这宋穆公也是个忠义之人,对于哥哥赐给自己的恩惠始终不忘。等宋穆公暮年病危看时日不多,就召集群臣明言他死之后,君位由他哥哥即宋宣公的儿子与夷继承。宋穆公此言一出,满堂哗然,纷纷表示他们愿意待奉公子冯为君。而宋穆公看群臣反对没有退让,即立下诏书,自己去世后君位传给他大侄子与夷即宋殇公。同时为了怕出事端,宋穆公还把自己儿子冯送到郑国安身,这才有了宋公子冯向郑庄公哭诉一幕。 宋殇公上位,宋穆公成就了自己对哥哥宋宣公的一片忠义之心,为后世给自己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名声。可他在对得起自己哥哥的同时,无疑又得罪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自此,宋国和诸侯国之间以公子冯为诱因纷争不断,这又怎能断定当初宋穆公做出的是一个正确决定。 这里交待完宋公子冯何故来到郑国,再来看卫国那边发生了何事,令郑庄公如此惊慌。说来话长,这次卫国事变还要从卫庄公说起,这卫庄公即前文出现过的卫武公之子。卫庄公年轻时先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正妃。据史料记载,这庄姜生得天姿国色,美貌异常。为此,《诗经》中还有一首诗专门用来歌颂武姜的美貌。可惜的是这武姜虽然貌美,但不生育。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女两姊妹为妃。这姊妹俩都为卫庄公产下一子,但姐姐的孩子没有成人,早早死了。于是卫庄公就立妹妹生的儿子为太子,是为卫桓公。因为自己没有儿子,这庄姜就把卫桓公当做自己儿子看待,对其恩宠异常。 陈女、庄姜、卫桓公互敬互让,本来非常和睦一家子,偏偏郑庄公一个贱妾又生下一子,名曰州吁。这州吁自小放荡不羁,不事文墨,喜欢舞枪弄棒,武姜很不喜欢他。然而郑庄公却非常喜欢州吁,常常把州吁帶在身边游玩,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老的喜欢小的做为家长的通病吧。卫国重臣石碏看在眼里,进谏卫庄公,要他疏远一点州吁,说否则容易让州吁生出异志,可卫庄公不听。等卫庄公老去,卫桓公上位,卫桓公即把州吁驱逐出境。 这州吁出境之后,找到共叔段,两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日夜筹划回国复仇之事。而共叔段复仇最终沒有成功,可州吁由于得到一恶人相助,不久率领卫国逃亡在外的叛逆之臣袭杀了卫桓公。要问这恶人是谁,这恶人不是别人,恰是卫国重臣石碏的儿子石厚。 或许是天性使然,石蜡作为卫国重臣,虽然公正守法一身正气,儿子石厚却不务正业,和州吁交往甚厚。石蜡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要儿子石厚断绝和州吁来往,石厚表面应允,外出仍和州吁泡在一起。最后逼得石蜡没有办法,干脆把儿子石厚监禁起来,不准外出。可石厚如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天瞅准一个机会逃了出来。看儿子如此顽劣不成器,石蜡最后索性放弃儿子,任凭石厚自由妄为了。而挣脱束缚的石厚从此每天和州吁待在一起,吃喝玩乐,追马逐兔,同时还不时商议谋逆之事。等桓公上位,州吁被逐,石厚本也在被逐之列。但最后卫桓公考虑到石厚乃石蜡之子,看在老臣石蜡的面子,放了石厚一马,任凭石厚继续呆在国内。而卫桓公一时的仁慈,不想后来竟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这石厚呆在国内,表面像给卫桓公承诺的那样老老实实,暗地里却仍和逃亡在外的州吁保持着联系,把有关卫桓公的动向不时传给州吁。而这机会还真让州吁、石厚他们等来了。 这年十月五日乃是周天子四十岁寿诞,各路诸侯都要进京参礼周天子,自然卫侯卫桓公也在参礼之列。为防止意外发生,卫桓公前去京师的路线和时间都是保密的,可百密一疏,这路线和时间还是被石厚花重金从宫内得到了。得到卫桓公前去京师的时间和路线,石厚立马传给国外的州吁,要他们半路截杀桓公,同时自己在国内也做好了接应州吁他们的准备。 州吁接到石厚密信,和手下商议,最后决定在卫桓公他们接近周都的时候下手。果不其然,卫桓公他们一路上小心谨慎,等接近周都,以为危险过去放松了警惕,结果卫桓公被袭杀身亡。袭杀卫桓公后,州吁被石厚接应回国,立为卫君。 州吁弑杀卫桓公夺权成功,自知君位来路不正,恐怕周天子及邻国责罚,问计于群臣。石厚奏曰:与其等他国来讨伐我们,不如我们先讨伐他国,一旦我们讨伐他国成功,树威于诸侯,谁还敢对我们说长道短。 州吁感觉石厚说得有道理,忙问何国可伐,列位大臣包括石厚皆沉默不语。看无国可伐,州吁准备另寻他途时,一大臣出班奏曰:要讨伐非讨伐郑国不可。你道这位大臣是谁,这位大臣不是别人,正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 莫非要寡人为你私仇乎?见是共叔段,州吁不悦问道。 非也,君上伐郑国理由有三:一,周、郑交质,郑侯无君无父欺侮圣上该伐;二,郑兵强割周麦大逆不道该伐,三,先君兵败郑侯,伐郑成功内可安民,外可树威,郑应伐。 听到共叔段分析,州吁点头称是。 可郑强我弱,又能如何?州吁叹息一声道。 君上若一定要伐郑,兵力不成问题。陈国、蔡国一向亲近王室,早对郑侯的所作所为不满到极点,我们若向二国借兵助战,二国肯定会答应。宋公子冯现在郑国,郑侯正准备送其回国复位,我们向宋国借兵伐郑,宋殇公也肯定会答应。鲁国隐公懦弱,而公子羽父贪图财利,我们给公子羽父多送些财物,公子羽父一定会出兵助战。集五国之兵,郑侯再强,岂有不败之理? 州吁失望之际,石厚出班相奏。听完石厚一番言语,州吁大喜,即令石厚、共叔段二人协商处理相关事宜,随即罢朝。 而果然象石厚分析的那样,经过一番运作,陈、蔡、宋、鲁公子羽父均答应卫国出兵讨伐郑国,而郑庄公此时也正在密切关注着卫国的动向。得知五国结盟讨伐自己,郑侯知正面迎敌不敌,自想好了应对之策。 话说卫、宋、陈、蔡、鲁五国之兵在卫国取齐,先开了一个结盟警师大会,历述了郑侯的种种对周天子的大不敬,然后以讨逆之名,浩浩荡荡向郑国杀来。五国之兵原想会与郑兵有一场恶战,谁知进到郑国境内,鲜有抵抗,不多时便抵达郑都东门。五国之兵围困郑都东门強攻了几次,无功而返。正进退无措之时,忽报后方三十里外有郑兵出现。看示威的目的已经达到,担心被郑军内外夹击,卫侯州吁提议撤兵。陈、宋、蔡、公子羽父本是附合卫国兴兵而来,卫提出撤兵,四国自然响应。于是,五国之兵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缓缓向后退却。郑侯在城墙之上看五国之兵退却秩序井然,也不敢贸然出城追击,任凭五国之兵远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