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子慢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一章 思念无声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铜雀楼前,两人同坐。 如今已是深秋时节,天气愈发凉寒,湖畔又常有凉飕飕的秋风舔舐过湖面,再拂上岸边揉皱衣袂,直叫人心底发冷,所以其实不太适合在此地待客。 但这位蜀王可不是什么听劝的性子,非得挑这么个地儿,甚至连陈令秋让婢子取来御寒的裘衣都没穿,穿着自己那身薄薄的蓝缎蟒袍在这儿喝西北风。 陈令秋观她呼吸气段,根本就不是什么不惧凉寒的武道高手,身子都冻得微不可查的轻轻颤栗了。劝了几句仍旧不听后,便也懒得搭理了。 舒语则是失神的望着那方明镜湖水,沉默不语。 记得当年那丫头走失那年,也是与如今一样的深秋时节。她当时正在蜀王宫与一票百媚千娇的女子放歌纵酒,直到远遁江南的古蜀皇室旁系舒碧琼来了消息,才知晓此事。 其实说来也不怪她。 靖平五年大周兵马入蜀道,古蜀举国倾覆时,莫说蜀地三洲各地兵荒马乱了,就连皇宫之内都乱作一团。甚至早在大周军伍尚未入京时,皇宫内便已礼崩乐坏,宫女公主、宦官臣子,鱼目混珠易衫而逃,再无礼教可言。 蜀皇皇后膝下除最小的她之外,还有另四名皇子公主,贵妃妃子诞下的子嗣亦是不少。可这些人早在父皇卧病在床时便知大势已去,分崩离析,或战死或逃生。 那位与她最亲近,也是唯一一位还陪在身边有几分印象的姐姐,也在之后大军入皇宫掀起的喊杀声、撕心裂肺惨呼声中失散,不知去向,不知生死。所以她在那之前,根本不知道原来那位姐姐还活着,并且辗转去了江南,更不知道还有一位亲甥女在世。 得知此事后,她请那莲花峰的观主与舒碧琼双双去了一趟漠北。 可却是一无所获。 乃至十多年都一无所获。 先前在城外送行时,那妮子对从小相熟的碧琼姨姨还有几分印象,相处的也还算融洽。只是见到她这位亲小姨后,却是一言不发,就这么盯着她看。 看的她心慌。 古蜀这二十余年国破山河,蜀地勋贵望族举族迁徙中原,或是豪门士子东行大周朝堂入仕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蜀地从不缺文气,愿忠君许国之辈更不在少数,当年举国一战死于马蹄下的人不计其数,多年来那些股肱旧臣动辄联诀死谏,试图复子明辟也不曾少过。 这些人事后被得知消息的大周朝堂监察参军赐死时,哀其不幸的眼神与那妮子何曾相似。 从那方水天明镜中重游国破梦灭的那一日,舒语短暂的失神之后,收回神游万里的心思,转头见身边的白衣也一副恍惚的神情,便轻声道: “圆儿由蜀宫青鸾护送南下,到了益州之后,还有蜀骑和白毦军一路护卫至蜀王宫,不必再担忧什么。” 这番话,也不知是说与自己听,还是身边的男子听。 陈令秋闻言嗯了一声,“本世子并不担心这个,幽州的骊驹轻骑也派出去了,沿道南下也会有漠北各军镇关隘的边军接应,不会有什么闪失。” “那你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做什么?” 陈令秋沉默,轻轻摇头。 “说回正事。”舒语收回视线,轻缓道:“本王之所以没有一齐回蜀...或者说这次来王府的目的,其实是想让你帮个忙,毕竟你这位漠北世子才是真正的地头蟒。” “帮忙?”陈令秋呵呵笑了两声,旋即笑容一敛,“在王爷这尊真龙面前,本世子可算不上什么蟒蛟。” 舒语睨了他一眼,没有在意这番讥讽的话语,自顾自说道:“古蜀的皇室遗脉从父皇那一辈开始,自来便有心症遗下,而且传女不传男。说是病症不假,但也可以算作一种问心之症。” 陈令秋揉起眉眼:“什么意思?” 舒语平静问道:“你应该摸过了?或者说,感受过圆儿心口的跳动了?” 听见第一句话的陈令秋眼皮子一跳,饶是他这般厚脸皮,也委实有些遭不住这位风流女王爷的直率性子。连忙别开视线,有些心虚的嗯了一声。 “如何?”舒语再问。 陈令秋想了想,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是问手感,便只好老老实实道:“与寻常人迥异,更像是某种...鼓槌声。” 听到这个形容的舒语神情似乎有些惊讶,细细思索后,笑着道了一句:“果然没找错人。” 说着,不等陈令秋作何反应,便再言道:“本王这么多年以来,虽然借外物压制下了心口疼痛感,但还是难以彻底根治。这次来漠北,除了带回圆儿之外,还是因为找到了破题的思路。” 外物? 陈令秋细细琢磨这个词,没敢多问,更加没有表态。 “说起来也是巧事,正是重阳时节你这位世子引得八方天象,所以那些死士方能找出来此人。” 陈令秋平静道:“所以说到底,要找的是什么?” 舒语缓缓摇头:“不找什么,只需要找到一个人,问两句话。” “就这么简单?”陈令秋眉头上扬,“困扰你们皇室这么久的事,随便找个人问几句话便能解决?” 舒语淡淡道:“能不能解决不好说,但这位可不是什么随便找的人。乾吕山真人之一,更是道教祖庭龙虎山出来的紫袍天师。若要论掐指算天象,在他面前莫说寻常道家真人,就连那位青城鹤忘机都得往后站。” 正说着,舒语忽然抬眸看向陈令秋身后,“当然,你身边这位莲花女冠还是足以与之媲美。此女本王早先在蜀王宫便见过,当时就惊为天人。没想到如今真正参悟玉碑子后更加不同凡响,当得一句天人之姿。” 陈令秋回头看见那位紫衣姑姑,没好气道:“别乱打主意,本世子的人。” 舒语嘴角弯起一抹弧度,“人家认你这句话么?” 陈令秋恼羞成怒,当即便想跟这位蜀地王爷掰掰手腕子。 “令秋。” 恰好这时,姜漱移步走到陈令秋身边,瞧见一旁这位早几年便见过的蓝蟒王爷,也没怯场,施了个道家稽首礼。 “见过王爷。” 舒语也背负双手站起身,轻笑道:“自三年前听姜真人蜀王宫讲道之后,本王受益良多。之后多次想真人出山,却又怕耽误你闭关清修,只得作罢。前不久实在没耐住急躁性子派人去莲花峰寻觅,却扑了个空。 “本王还忧心忡忡的挂念呢,没想到姜真人早已远走漠北,另觅了一座王府栖身。” 陈令秋嘴角抽了抽。 而听见这番话的姜漱倒是没什么受宠若惊的表现,平静一笑,轻声道:“劳王爷挂念了。只不过漠北本就是故土,不算远走,算是归乡。” 舒语哈哈一笑,道了两句抱歉,再翩翩言道:“那正好,本王还会在洛水城留一段时日,姜真人若是得闲的话,可否再听你论道一二?在王府也可,寻处幽静雅处也无妨,本王都随你。” 陈令秋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忍住了将这位女王爷一脚揣进望仙湖的冲动。 姜漱看了眼舒语,又看向一旁的陈令秋,不着痕迹移了步伐,柔声道:“让王爷失望了,近来仍需与世子一齐闭小静关隘,不怎么得空闲。而且昨日研读道经的时候,遇上了几处一知半解的地方,可能需要世子为我勘破解惑一二,所以...” “他?”舒语目光睨向陈令秋,渐渐勾起嘴角。 陈令秋白了她一眼,懒得解释什么,任由姜姑姑道了一句告辞后,拉起他的手朝旁走去。 二人走到旁边,陈令秋低头看着娴静清素的紫衣姑奶奶,脸上掩不住的笑意,打趣道:“姑姑遇上什么难题了,说出来我帮你解惑释疑。” 姜漱轻柔一笑,配合道:“还真有,近段时间来到幽州的江湖人和三教中人有不少,幽州官府借势牵头,说是过两日要举行一场道家斋醮,邀身在幽州的道长前去为漠荒战事故去的百姓祈福,似乎还有一场论道。” 陈令秋想了想,“姜姑姑也受邀前去论道?” 姜漱眨了眨眼睛,“不是,是过去当评委。” 陈令秋哑然失笑,这倒是,正儿八经的道家大真人,怎么可能与人席地而坐论道。 “还有呢?” 姜漱摇头。 “没了?”陈令秋愣道:“不是说有问题要我为你勘破解惑么?” 姜漱轻轻看了一眼陈令秋,又认真想了想,问:“就是想问你,这件事令秋你怎么看?毕竟与府衙一起牵头的乾吕山挺远的,若是去的话得近一旬的功夫,或许会耽误你的破关进度。” 说什么来什么,陈令秋细细思索一番后,点头笑道:“论不论道另说,为民祈福是一件功德事,自然得去,到时候我陪姑姑一起去就是,路上也不耽误什么。柳姑娘呢?她也跟着一齐?” 姜漱犹豫了一下,才道:“新儿出府了,大概要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她才会回洛水。” 陈令秋愣神,沉默一阵,联想起之前的种种,还是轻声问道:“姑姑是不是因为当年修行玉碑子的时候急于求成,因此受了伤?姑姑无需顾虑什么,王府库房有不少奇药灵草,实在不行我也可以派人去龙虎讨要几炉小金丹,总能有办法。” 姜漱轻柔笑了几下,还是摇头:“不碍事的。而且玉碑子本就能玉骨生肌,怎么还会有伤势?” 见姜漱目光坚定,陈令秋没再说什么,只是答应了今夜继续去鹿呦庭院修行。 等姜漱走远后,舒语走了过来,知道这位世子不愿人打他姑奶奶的主意,便抬头看向铜雀楼。 “本王早就听说当年这铜雀楼灯烛长燃、夜夜笙歌,楼内女子舞姿千娇百媚,无一不是冠绝一州的倾颜。可有客房?本王虽有洁癖,但也不介意留宿一晚。” 陈令秋没好气打赏了一句滚。 舒语不在的笑了几下,重新说起了方才的事,为了不让陈令秋心生顾虑,还特意道:“本王之所以不亲自去,是因为当年蜀王宫与那座龙虎山有几分纠葛宿怨,所以才让你出面,毕竟漠北谁能有世子殿下牌面大?” 陈令秋对于两者间的恩怨不感兴趣,轻轻嗯了一声,算是接下了此事。 “若是你能够从那老道嘴里问出话,本王也帮你办一件事,如何?” 听见舒语这句话,陈令秋没有丝毫迟疑的摇头:“不必。本世子不是什么脱了裤子不认人,这件事也不是为你而做。” “两码事。”舒语望着姜漱远去的方向,平淡道:“而且本王若是说这件事你和那位莲花真人都能受益匪浅,甚至武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你也不想知道?” 陈令秋还未深思,便听舒语继续说道:“三年前为了解决心症,本王特意邀姜真人来了蜀王宫。虽然后来发觉那玉碑子于血脉心症而言无用,但也同时让本王察觉了姜真人参悟心法的遗漏和症结。 “之后...” 陈令秋微撩双眸,玉碑子心法遗漏? 可惜舒语没有再说下去,只是平淡道:“不必担心,更不用怕你那姜姑奶奶因此香消玉殒。等你办成此事,本王自会告诉你这桩天大机缘,就当我们家圆儿的嫁妆了。” 陈令秋长长舒了一口气,点头。 风儿微寒。 湖畔铜雀楼台倒映如水,屋脊两侧唯有皇宫太和殿上方才有的“骑凤仙人”一同映于水天之间,好似腾空欲飞。 骑凤仙人旁的两人背负双手并肩而立,视线似乎在看向城外南方。 舒语忽然道:“闭嘴。” 陈令秋愣神:“我没说话啊?” 舒语睨了白衣一眼,无声轻笑,没有答话,只是举目远眺,似乎望见了那驾间隔十余年的马车,终于从他乡回到故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