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酒江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 大朝会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立夏 自春祭之后,瀚海帝都邺城迎来了今年最大的一次朝会。 几乎所有人都预感到这次朝会会有大事发生。 心里清楚明白的闭口不言,冒冒失失寻三问四的也大有人在。 一时间,整个京城官员体系中涌现出众多山头。 没得办法,山雨欲来,得找个大树遮风避雨。 一大早,车水马龙。 尤其是驿馆这边,平时就已经乱糟糟的,当下更是人挤人。 索性大家都是从地方州郡前来朝会的刺史,将军,谁也不比谁强多少,撞了一下,踩了一脚,也来不及寒暄,急急忙忙穿上朝服,坐上车马,在仆役的带领下,赶往宫城。 驿馆距离邺城中轴大道玄武街不远,沿着玄武街,一路向北,便是皇宫,城门上面悬挂一块巨大的匾额,书名明德。 明德门供皇驾专用,左右侧门供朝臣们出入。 一大波朝臣们下了车马,开始扎堆。 卯时初,宫门大开,在司礼太监的带领下,朝臣们陆陆续续走进宫城。 御道与帝都中轴大道合二为一,指向正北偏西一点,暗含紫薇帝星,中央之意。 白玉石铺就的御道上雕刻五爪巨龙,栏杆上雄狮列陈,气象恢弘。 数百名官员沿着御道两侧缓缓前行,不敢大声喧哗。 少数从未入宫的臣子低着头,看着活灵活现的雕像,神情恍惚,仿佛巨龙下一刻就会复活过来,一口吞掉自己。 跨过宫城引水河,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立于眼前,相比朝臣们的府邸,刺史府,将军府,不知大了多少倍,反正看一眼就觉得目眩神摇。 前面的人走得慢,后面的人就快不起来,还没走到大殿门口,就已经汗流浃背。 跟在人群后面的慕容元华穿着一身平时不常见的朝服,缓步前行,还不忘看了看宫城四周的布局,以及白玉栏杆上精雕细刻的石狮子。 无极殿 内侍省十二位掌事太监都已到齐。 “跪...” “拜...” 随着一个宏大的声音,数百名身居高位的朝臣们匍匐在地。 “再跪。” “三跪。” “起。” 三跪九拜行过大礼之后,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陆续走进殿内,其余人笔直地站在广场之上。 已经稳坐龙椅的天王看着朝臣们按部就班的样子,嘴角扬起一丝笑容。 在这个位置,顺着御道,可以越过宫门,看到帝都的车水马龙,甚至可以看到帝都的正南门,甚至看到城外的万里山河。 仿佛世间一切都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坐在这座龙椅上的人。 几年前,他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趁着自己的叔父去世,胁迫太子让位于他,不然的话,此时此刻,他仍旧只能像那些朝臣们一样,一步一步,低着头,然后跪拜在大殿之外,即便最后有少数人能走进殿内,仍然匍匐在他的脚底下。 这一刻,他觉得他不后悔,不,他从不后悔。 文臣武将位列两边,左手边以张氏新贵为首,右手边以二十旧部为首,前面几个皇子领衔,依次下跪,高呼天王万岁。 “平身。” 瀚海武帝,天王季龙。 向来主张以武立国以武治国。 众朝臣听命起身,各自站好。 天王看了一眼身旁的前朝大太监宋宝光,宋貂寺。 宋宝光展开圣旨,一字一字大声念出来。 “天王有旨,废九卿制,设立六部,领一品衔,天下百姓,各位朝臣,以及宗室亲贵皆尊此诏,擢升大将军王阳为吏部大冢宰,掌管朝廷官员任免,张举为兵部大司马,掌管朝廷将士任免,崔悦为户部大司徒,掌管朝廷赋税,户籍,耕地,郭敬为工部大司空,掌管朝廷土木,水利,工匠,赵庶为刑部大司寇,掌管朝廷刑罚,刘准为礼部大宗伯,掌管朝廷礼仪。各州郡在原有刺史之职外,增添将军一人,下辖官员按朝廷新制,六部二十四司执行。” 大太监宋宝光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好像和天王商量过一样。 天王看着群臣议论纷纷,有人喜有人忧。 以往朝廷没有统一章法,九卿之职主要负责皇室的安全,祭祀,赋税等等,并不监察地方,各部族自己管自己,长此以往,容易不遵朝廷诏令,各行其是,国将不国,按照新制的话,六部不仅要负责皇室一切事务,而且还要监察地方,等于削弱了地方文武的实权,加强了朝廷的权威。 最重要的是六部分工明确,互不干涉,等于变相削弱了相权。 不过朝廷自从张相去世后,就没有立过丞相。 废除原有九卿制,按照新制,好像是升官了。 明升暗降,玩得一手好活儿。 旁边一个听了此话的朝臣,斜着眼睛看了他一眼,心想真是个不怕死的,什么都敢说,而且是在这威严的朝堂之上,身边哪个人值得完全信任?若是此话传到了天王耳朵里,呵呵... 六部辅政大臣以大冢宰王阳领衔,六人走出朝列,跪谢天王恩赐。 两班朝臣前面是几名皇子。 此时也在交头接耳,搞不清楚此诏到底意欲何为。 “二哥,难道说以后咱们还会被他们管着?” “二哥,父王旨意到底什么意思?” 二皇子也是一头雾水,看向一旁擢升为大司马的朝廷新贵,张举,可是张举自始至终都没有看他一眼,显然城府极深。 大太监宋宝光轻咳一声,继续宣旨。 “天王有旨,保留太傅太师太保,三公之位,辅佐太子,另设三省,尚书省,负责向地方下达朝廷旨意,中书省,负责拟定朝廷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查诏令,三省之外设中正官一人,副中正八人,选拔青年才干,吏部考核通过后,可以参议朝政或者任命地方。” 宋宝光这次没有给朝臣们议论的时间,继续高声宣旨。 “天王有旨,设立四虎卫以及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十六龙卫,由原来瀚海二十部将领担任,领一品衔,禁军十位将军领三品衔,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当日,于凤凰台演武,扩充十万龙腾新军,擢升武选一百名为龙腾中郎将,任千夫长,领五品衔,武选前十名为龙腾将军,任万夫长,领三品衔,天王任兵马大元帅。” 众人前一日就已经得知的准确消息。 五月初五瀚海帝国正式演武。 只是众朝臣没有想到,一向以武立国以武治国的天王,居然大举改革官制。 朝堂之上又开始议论纷纷,大多仍是在讨论官员制度改革的利弊,以及官员调动安排的事情。 虽说废除九卿,改用六部,主官数量好像少了,但是地方上的官员位子却多了许多。 一些油盐不进的部族,州郡,估计再也扛不住滚滚大势,只能任由朝廷或者有心人明目张胆地安插人员进来。 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 升任六部主官的六人,脸上并没有一丝表情,谁也看不出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只不过在天王看来,这些人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合群了。 几年前,世龙大帝在位的时候,这些人仿佛打了鸡血,只要世龙大帝一声令下,这些人赴汤蹈火,上刀山下油锅,估计都不会眨一下眼的。 如今,也都学会了为自己以及部族的利益考虑。 这才过了不过五年而已,这些人的心气就已经少了一半。 是啊,二十旧部的主要掌事人如今已经有了不少白发。 天王的目光从这些人身上离开,看向几个皇子。 风华正茂,年少轻狂,和自己年轻的时候真像,不,不像。 他们是在金窝窝里出生的,自己却是在兵荒马乱中出生的,这一生,受尽了颠沛流离,经历过无数的生生死死,他早就看透了这个世道。 唯有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会受人欺凌。 几个皇子正在为权力的得失,斤斤计较。 高坐龙椅的天王一眼就能看出谁与谁是一伙的,至少,表面上是一伙的,他们还太年轻,瞒不过自己的眼睛。 突然,他看到一人,昂首立于朝堂之上,目不斜视,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和任何人交头接耳,甚至是目光接触。 “悯儿,你是不是有话要说?” “父王,儿臣有一个请求,不知父王能不能答应。” “哦?什么请求?说说看。” “父王,儿臣想要担任武选官一职。” 听了青年男子一句话,天王禁不住大笑一声。 “哈哈...你当武选官?那我的中郎将还有人能当么?” 天王知道他自己儿子们的能耐,只有眼前这个青年男子,这个养子,天生精气神不同于凡人,年仅二十岁,武功超凡,虽然还算不上江湖中所说的那种绝世高手,但也是来日可期。 “父王,我只是担任武选官,并不与新兵比试。” “以你的眼界,足以担任此职,只不过,这次演武事关重大,你还年轻,做个副官怎么样?” “父王旨意,儿臣不敢违背。” “好。” 天王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他自己征战多年,杀伐无数,根本瞧不上那些白白嫩嫩的儿子们,只有此子尚可入他眼,只不过... 唉,天下事总是不随人心意,即便到了他如今这个位置,仍然有一些难以改变的事情。 就比如天命,老天给了他十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可堪大用,日后这大位?算了,还是不想了,毕竟自己正值壮年,虽然已过四十,但是他自己觉得再活个四十年不成问题,儿子不行,再生呗。 “大司马何在?” “臣在。” 新进大司马张举急忙出列。 “你是朝廷司马,主管兵马之事,武选主官可有中意之人?” “启禀天王,臣本想推荐王冢宰担任此职,王冢宰身为首辅,又征战多年,自身武功更是非凡,担任武选主官一职理所应当,只是...” 大司马张举故意停顿,转身瞅了瞅已经年迈的王阳。 “大殿之上,你我君臣之间,有何话不能直说?” “启禀天王,只是王冢宰年迈,若是为了此事劳累奔波,累坏了身体,岂不是朝廷之不幸,国家之损失,我愿替王冢宰走这一遭。” 大司马一番话,顿时令大殿内的朝臣们议论纷纷。 各个派别再次下意识地聚拢起来。 大司马的话是什么意思? 明摆着和大冢宰王阳相争?这是何必呢? 那可是跟随世龙大帝征战中原的二十旧部。 二十旧部分别镇守中原十九州,势力庞大,大司马有什么倚仗,居然敢和二十旧部抗衡? 当然是天王授意。 废除九卿制度,削弱分化各部高层实权,加强地方州郡管制,这一连串的旨意难道你没看出来么?天王这是要削藩了。 削藩... 从前是各部各自为政,军政一体,由部族自己掌握,每年只朝贡一定的税赋即可,如今不一样了,各州郡官职皆按六部二十四司新制,地方官员由朝廷六部直接任免管辖,朝廷六部又分工不同,这样的话,部族对自己州郡内的事务已经做不到一言堂了,明白了吗? 一些年纪大的官员给年轻尚轻的新贵们普及官场学问。 那这和党争有什么关系? 你是不是傻?以往的时候,各部手握实权,尤其是那些将军,动辄带刀入殿,以后,这样的事儿恐怕不会常见了。 手中没了兵,再厉害的将军也是没了爪牙的野兽,不早早学着抱团取暖?难道等哪天天威降临,再去求爷爷告奶奶么? 我说你小子是如何进的这大殿的?平时看你挺机灵的,今儿怎么愚蠢至极? 嘿嘿,昨晚喝多了,还没醒酒呢,刚刚太监的话一个字没听见。 你... 族叔,你可知道?城中清欢阁来了一个绝世美女,那模样,那身段,那嗓音,那眼神,哎呀...简直是人间尤物啊。 族叔,你不知道... 闭嘴,今日可是天王下诏的日子,你若是想死,尽管大声喧哗,看看是你的脖子硬,还是禁军的刀硬。 老人看着眼前子承父业的年轻人,摇了摇头,心想,一代不如一代啊。 天王轻拍龙椅扶手,看着满殿朝臣。 “王冢宰,你意下如何?” “天王,微臣虽年逾五十,但是眼不花,耳不鸣,腿脚还算利索,武选主官一职想来还能胜任。” 王阳作为二十旧部的领头人,部族战力之强,兵马之多,就连天王也要忌惮三分。 这时,一个谁都没想到的人站了出来。 “启禀天王,臣刘准有话要说。” 自古刘姓人皆被认为是前朝后裔,多被安排一些礼制之类的官职,以此彰显新朝气象。 新进大宗伯刘准,按照以往九卿之制的话,最多掌管宗室亲贵的祭祀之礼等,而今,大大不同。 新制,削弱宗室亲贵,三公以及地方部族实权,大大增加了六部主官的权利。 虽然人没变,但是官帽子变了,有的变大了,有的变小了,可大多数还是变大了。 大宗伯,不仅管着宗室亲贵的礼仪规矩,如今更是掌管天下万民的礼仪规矩。 从古到今,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何时不是礼仪规矩最重? 也许有人说礼仪规矩不如律法森严,不会要人命,那是你不知道,礼仪规矩有时比要人命还厉害,就像那钝刀子割肉,真TND疼。 “大宗伯有何话说?” 原本以武立国以武治国的天王,今日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听一听自己封的大宗伯接下来要说的话。 “启禀天王,天王以武立国以武治国,功盖千秋,名震四海,此次征兵乃是瀚海第一次大规模的征兵,武选主官必须能威震群雄,若是被天下人小看了,岂不是有损天朝之威,天王之威,更何况,大冢宰乃首辅大臣,做武选主官理所应当,其他人又怎么能僭越行事呢?” 大宗伯一番话,有理有据,先是拍了几个龙屁,然后捧高了首辅大臣王阳的位置,最后又暗讽他人不应该有僭越之嫌,这一番话下来,不仅让满殿大臣刮目相看,更是让人觉得六部主官果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哪个不是聪明窝里拼杀出来的良臣良将。 真是小看了这些读书人,平日里杀只鸡都费劲,如今在这大殿内,几句话杀得有些人冷汗直流。 若是天王真得认为有人有了僭越之嫌,估计那人离死真得不远了。 天王眯着眼看着殿内群臣的勾心斗角,脸上显得阴沉如水,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心想,原来读书人也这么厉害?以前怎么没有察觉呢?难道是因为自己手里的刀太快了?就像前几年那次,出了宫城门,一刀将一名三品士大夫砍死,鲜血染红了宫门口。 只记得宫女太监们泼水洗地,浑然忘了那群直愣愣看着自己的读书人。 “大宗伯掌管天下礼制规矩,自然知道安排何人更为适宜,既然如此,此次武选主官就由大冢宰王阳担任,副官由张举和石悯担任。” “谢天王隆恩。” 三人跪谢完毕,大太监宋宝光再次站出来,清了清嗓子。 “天王有旨,赐方丈浮屠大国师之位,掌管天下僧尼之事,佛道辩论由大宗伯刘准主持。” 又一道众朝臣皆知的旨意。 只不过比得知的消息多了一部分,掌管天下僧尼之事?岂不是和尚群里的秃头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