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开局作死,太上皇人麻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调查盐税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皇帝说的没错,如今,老八廉亲王那边,确实是在胡思乱想着: “皇帝刚赏了孟川宅子,他却当日未住?这不是在打皇帝脸?” “可见,孟川敢这样做,是真的不怕皇帝责罚,毕竟他背后站着上皇。” “再则,孟川不住,也是怕上皇会多想啊!” “但是孟川接受我们的好意,可见,上皇暂时对我们没有忌惮之心。” 说到这里,他向一旁的户部尚书曹德嘱咐道: “关于盐税的账本,近几年都有经本王的手。” “既然上皇目前忌惮的是皇帝,那么为了表现出我们最大的诚意,那孟川,想查什么便去查吧,你等不仅不能阻拦,还要配合。” 曹德作揖道:“卑职明白了...只是,孟川来户部,的确是上皇有意调查盐税...” “孟川今日不住皇帝赏赐的府邸,那么来日也是要住的...” “您看,要不要在那状元府中安插一些人手?” 听他说话这意思,可见,廉亲王并没有在状元府中安插耳目。 闻声,廉亲王摇头道:“孟川是君子,是贤臣,是有才之士,对付小人,我们要用下人的办法。” “但是对付君子,我们不能以小人之道而针对...更何况,本王是真的惜才啊!” “连中三元的才子,被世人誉为当代太白的孟川,即使安插再多的耳目,也是无用的。” “本王要做的,是让他真心实意的,成为本王的左膀右臂,自然要对他予以厚待与诚意。” 顿了顿。 他负手而立,抬头看了一眼蔚蓝苍穹,豪情万丈道: “如果我是刘备,那孟川就是诸葛亮。” “如果我是曹操,以孟川的为人,也只能是郭嘉或荀彧,而非司马懿。” 曹德笑着说道:“待王爷您登基之时,定能与孟川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啊!” 说实话,他很羡慕孟川。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此刻,无论各方势力的头目,都将孟川视为珍宝。 这就是人家的实力啊! 忽然,曹德想起一事,道:“今早扬州地界飞鸽传书来报,陶谦上任后,什么也没做,只是去拜访了林如海。” 林如海? 廉亲王稍加思索,询问道: “就是那个巡盐御史?” “你说,这林如海,是清官么?” 曹德皱眉道:“是不是不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咱们不是一伙的。” 廉亲王笑道:“既不是清官,那便无需顾虑,他如敢坏咱们得事,就让他病死在扬州吧!” 曹德笑着说道:“王爷妙计!那陶谦,又该如何处置?” 廉亲王问道:“陶谦与孟川关系很好?” 曹德点了点头。 廉亲王道:“多给他安排一些差事吧,让他不要只盯着盐课一事,还是那句话,敢坏咱们得事,除了孟川以外,都可以死。” “只是孟川这个大才,要留着等本王登基之后再去大用。” 如果他是皇帝的话,肯定乐意去用孟川这种既有大才,又有君子之名的贤臣。 那日,孟川得状元的那篇策论,直指当朝矛盾。 对外坚壁清野、重建水师、宣布对女真交易禁令,严禁粮食,铁,盐等卖给女真。 并且扶持草原上的另外一股势力,发展海贸等等,都可以使外在隐患得到压制。 对内,土地减免,严查贪污腐败,削减贵族势利等,皆有可取之处。 其中有关很多细节,都很到位。 如此大才,绝非纸上谈兵那般简单! ------------ 今儿个。 孟川正式开始对盐税一事展开调查。 自弘武三十二年到承平元年的所有盐税账簿,均让户部官吏送到了户科。 此刻,几名户科给事中,正在一页又一页的,详细的翻阅着那些盐课税务。 而孟川则是坐在一旁看着他们翻阅。 说实话,既然户部敢将两淮盐税明目张胆的拿给他们看。 就足以说明,账簿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孟川不信邪,认为在过于天衣无缝的账簿,也会存在着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那就是突破口。 果不其然。 约莫半个时辰过后,贾琏突然发现一项数据有些不太对劲, “孟大人,您看,弘武三十二年,朝廷发给两淮的盐引是一百四十七万张。” “弘武三十三年,按例涨了十万余张。” “只是...弘武三十四年,又涨了十八万张,这不对啊。” 户科左给事中闫言皱眉道:“如何不对?朝廷每年的盐引涨跌不一,在二十万内都属正常范围啊。” 所谓盐引,就是经商许可证。 商人们拿到盐引后,按照规制规模造盐。 贾琏解释道:“弘武三十四年,两淮发水,受灾百姓无数,很多人连饭都吃不起,如何能够吃得起盐?” “若我是三十四年两淮盐商,不可能拿过多的盐引,既如此,朝廷每年规制的盐引都不一定能够数,如何还要涨?” “这一涨,还是十八万张?当时每张盐引收税六钱七分五厘...这可是一笔巨款!” 右给事中郭颢不以为然道:“兴许是当地盐商因受灾过重,故而造多盐卖给外地?” 贾琏摇头道:“不可能!” “弘武三十年,由于盐引发行过多,导致私盐盛行江南各地,为控制盐引涨幅,行了宋时奸相蔡京的盐引法。” “即长短二引,长引销外路,短引卖给本地,而这税薄上记载的,多出的十八万张盐引,有十万张虽是长引。” “可弘武三十四年,不止两淮发难!下官听说,当时各地长引均有增长,既然都是卖给外路,那这多出的盐,究竟卖到哪去了?” 虽然贾琏没有太多的才华。 但是他对于钱财一道很钻研。 即使是几文钱的不对劲处,他也能敏锐察觉到。 故而觉得那盐引着实有问题。 可郭颢实在不懂,“朝廷收盐税,是按照盐引去收的,既然税额正确,又有何怪哉?” 贾琏语出惊人道:“长引和短引的收税并不相同,几年前,今上还未登基的时候,各地不是改过一次盐税?” “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每年增加的盐引都如此之多,为何还要增加每引的税收?” “但这数额,却与弘武三十年时差不了多少!” “短引多出来的盐税,长引少的那部分盐税,跑哪去了?” 闻声。 几人相继陷入沉默。 孟川看到贾琏的表现,颇为满意,笑着点头道: “这是一笔坏账,无可计算,毕竟盐引也不等于实际造盐多少。” “弘武三十四年的时候,上皇下了一趟江南视察各地灾情。” 话说此处。 贾琏顿时如遭雷击,不敢多言。 其实,贾琏能看出这一点,孟川很满意。 但是光凭借这个,最多只能是恶心一下廉亲王。 不至于到了彻底得罪他,让他非要弄死自己的地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