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如脆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后金席卷辽东(1)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因长期酒色无度,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病重不起的明神宗在弘德殿驾崩,明熹宗朱常洛即位。内焦外困的局面,搞得朱常洛焦头烂额,皇帝把冯三元弹劾熊廷弼的奏章发给朝臣议论确查,并且让熊廷弼上书为自己辩护。 熊廷弼接旨后恼火异常,上书措辞严厉,并吵着要辞官回乡,这又给了言官们一条攻击他的口实:在危难之时,辞职乞归,有负君恩,并且再次弹劾他辽阳三道城墙建的不合理,浪费本就紧张的当地资源。明熹宗不了解前线的情况,接到奏章后拿不定主意,再次让他自我辩护。熊廷弼更加生气,直接将尚方宝剑交回,说皇帝不相信我,我辞官回朝算了。 明熹宗只好派兵部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辽东调查,回来后朱童蒙认为廷弼“功在存辽”,但却怨恨皇上不相信他,仍然有罪。 朝中还没有结果,熊廷弼的火爆脾气就上来了,直接自己提出辞职。本来,熊廷弼想以退为进,但是他没想到,在朝堂商议后,泰昌帝御批了熊廷弼的辞呈。 明朝朝堂众臣因皇帝免掉了这个令人讨厌的熊廷弼而弹冠相庆,这个欢乐的气氛持续没有多长时间,辽东就传来令他们无比惊愕的消息。 第三章后金席卷辽东 第一节边烽再起 1621年2月,凛冽的寒风舔嗜着荒凉的砂石地,在一个一丈多(明朝一丈约3.3米)高的土包上,一座四方烟墩【1】突兀地竖立在这空旷辽阔的土地上。顶着一个简易悬楼的这座墩台有四五丈高,周围由一丈五尺高的围墙防护着,围墙外的土坡被凿削成陡立的土壁,在这土壁周围还设有塌窖、赚坑【2】。 穿着破羊皮袄的墩军孔三畏,在四处漏风的悬楼里袖着双手不停地来来回回踱着步子,活动着已经有点冻麻的双脚。天快亮了,一夜值守的疲累使困意不断袭上额头,不能睡,他不时地抽出左手拍打着脸和脑袋。前几天,同村的张得禄经过自己的墩台时,特意绕道来看自己,告诉他满人在尚间崖集结了大军,可能会深入内地劫掠,让他们小心点。张得禄是侦查人员,在明朝被称为夜不收,每次,他出差事都要到自己的墩台边跟自己打招呼,嘱咐自己要是他回不来,以后回乡替他照顾好父母。 明王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修长城的朝代。在明朝初年,因为蒙古铁骑不断南下袭扰,明朝北部边患一直十分严峻,明军依托万里长城,构建了相当完备的防御体系。而在辽东,也建立了具有防御性质的边墙,边墙上的墩台和敌楼以及墩军、夜不收等情报人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守卫墩台的墩军与情报人员中的夜不收军,被称为是辽东边防上的两大苦差事。 每座墩台上的兵力依墩台的大小放置五到十人,墩军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墩台、瞭望敌情和传递烽火。为了确保墩台的安全,他们不得不靠直上直下的绳梯出入,夏季冒着雷电袭击的危险,冬季饱受严寒之苦,每年还要耕种附近几亩薄地来贴补那点可怜的军饷,关键是还有生命危险。明代的三个墩台共用一个花费巨大凿出的深井,边墙外的蒙古人和后金人故意用粪便和石头土块污染、填塞水井,迫使墩军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他们在中途捕获、杀死这些墩军。 孔三畏他们的墩台,并不是明朝初年官员们建的辽东边墙上的墩台。这些年,努尔哈赤统领下的女真人军力日益强大,特别是萨尔浒惨败后,辽东经略杨镐在原边墙内,不同地势上建了更多的烟墩,以便准确获知后金人的动向。在张得禄走后,孔三畏为他担心了好一阵子,他知道夜不收的出巡是最危险的,他们不光哨探敌情、烧荒使北方游牧民族无法靠近边墙,还担负着袭击敌人的任务,每次出去都凶多吉少。 突然,东北方向巴尔根烟墩升起了一簇烽火,孔三畏边手忙脚乱地点燃、升起传递的烽火,边向下喊:“大青哥,大青哥,巴尔根有警了,巴尔根有警了!” 睡眼惺忪的墩长梁大青边穿衣服边沿着土筑的台阶跑了上来,“哪呢,哪呢?” 孔三畏用手一指,梁大青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果不其然,巴尔根墩上升起了至少四筐烽火。 “这是得有多少鞑子啊!” 梁大青嘴里的嘟囔声还没落下,只觉得脚下的墩台都在颤动,紧接着是轰轰的马蹄声,不用问,这是大队骑兵奔驰过来了。 “数数他们有多少人!” 在越来越响的马蹄声中,孔三畏紧张地盯着马蹄声传来的东北方向,映入眼帘的除了暗夜还是暗夜,可是他不敢稍加懈怠。随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一丛丛人马从他们墩台的不远处飞驰而过,而后面还有楯车、炮车、轒辒车、移动钩梯、锇鹘车【3】等源源不断地随骑步兵隆隆而来。孔三畏刚上台几个月,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一时惊呆了。身旁的梁大青搡了他一把,嘴里骂道:“你娘的,还愣着干嘛,快点吊笼!” 他俩忙不迭地取出火折子,点燃吊笼里芦苇和荆条子,把四个吊笼升了上去。 古代烽火报警方法,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制度非常严密,需要根据敌情的具体情况,如时间、人数、方位、距离等,释放不同的烽火信号。 烽火台报警信号大约有六种,即:烽、表、烟、苣、薪和鼓。 “烽”是烽火台最常见的信物,大致是在烽火台上树起高杆,杆头安装横木、滑轮,将装有可燃物的篮筐(柴笼)系在滑轮上,平时低垂,发现敌情,点燃生烟并升到悬杆高处,以烟报警。作为旗帜的“表”,用红白二色相间的布做成,十分醒目,白昼用以悬挂示警。“烟”除举烽生烟外,还可以通过燃烧堆放在一起的柴草产生,有些地区则用狼粪或牛粪,狼粪最佳,燃烧后其烟直耸易见,微风吹之不斜,唐朝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孤烟”即为狼烟。苣是柴草或芦苇扎成的草靶子,薪也称积薪,是堆成一堆的柴草,苣和薪又称“燧”,点燃后有烟有火,和鼓一样,可昼夜兼用。 积薪是最重要的信号,代表敌人的数量和态势。一般为1积薪,如果敌人为千骑以上全面进攻,则为2积薪,最多不超过4积薪。 《墨子·号令篇》中有“望见寇举一棰,入境举二棰,押廓举三棰,入廓举四棰,狎城举五棰,夜以火皆如此。”这里的棰指的是柴笼,也即烽火。 如果在异常情况下,比如柴草被雨淋湿不能点燃,或风沙晦日无法示警,不能将信号发出,或信号虽已发出,而驻军没有响应等,就需要马上采取补救措施。必须派人“亟传檄告”,通知相关官员。如系误发,必须赶快放下高悬的烽,灭掉燃起的薪火,并驰报卫所、关隘等处。误发或遇警不发信号,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在没有敌情的时候,为防止意外,各烽火台早晚都要举火报平安,叫“平安火”,如果到时不见“平安火”,就说明该烽火台可能有变,相关驻军应立即采取行动。 自从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后,他就计划收复又被后金人夺去的抚顺。抚顺在沈阳东北,离沈阳九十多里,该城失陷直接威胁到沈阳和奉集堡的安全,他与巡按张铨及几个总兵议论此事,大家一支认为必须收复抚顺和清河。商议后,准备兵出三路,以监军高出、张慎言,总兵官贺世贤、张良策、尤世功,统领朱万良骑兵、陈策、童仲揆两人的步兵为收复抚顺一路。以监军牛维跃,总兵官侯世禄、副总兵梁仲善、副将姜弼,为收复清河一路;宽甸、叆阳由金复道、胡嘉模、副总兵刘光祚去夺取。 这边还没谋划好出兵的各项事宜,就传来后金人分八路攻打奉集堡的消息,众人惊诧不已,脾气暴躁的贺世贤几步来到袁应泰面前,一抱拳,张开他的大嗓门嚷嚷道:“经略大人,鞑子来者不善,我请求和尤总兵即刻回沈阳,到了我们报萨尔浒血仇的时候了!” 袁应泰一摆手,道:“拙出【4】贤弟,莫急,等消息弄准再应对也不迟……” 话音没落,中军坐营官疾步进来,呈上奉集堡总兵李秉诚差塘马送来的塘报。袁应泰展开一看,塘报内容与外面传扬的消息差不多,写明后金人分八路共几万人马进攻沈阳、奉集堡、虎皮驿等处,现已打退满人的两次进攻,但满人将堡城团团围住,正在酝酿更猛烈的进攻,请经略大人速发救兵等。 看完塘报,袁应泰点手叫过众人:“各位总兵大人,请大家迅速回辖地准备,对前来劫掠的鞑子予以痛击!” 注释: 【1】烟墩,古时敌人入侵报警用烽火台也叫墩台,白日防烟夜晚点火,俗称烟墩。 【2】塌窖、赚坑,和前面写到的虎落一样,对各种陷阱的不同称呼。 【3】楯车,后金军进攻时防御用的,由两层厚木板中间夹土、沙构成;轒辒车,古代攻城用的一种特殊战车。尖顶、底空,其顶上和两侧皆有用木头和生牛皮构成的坚固屏蔽,以保护攻城士卒不为弓箭和滚木檑石所伤;钩梯,带钩的云梯;鋨鹘车,由车架、木杆和巨大的铁铲三个部分组成,长木杆是一个杠杆,车架整体时支点,士兵在一端下压木杆,另一端巨大而沉重的铁铲就会被撬起,狠狠砸向敌方的防御工事。 【4】贺世贤,字拙出,古人常以字称呼对方,表示尊重。 第二节沈阳保卫战 明代的沈阳叫沈阳卫,一直作为明代辽东都指挥使司所驻地辽阳的卫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失沈阳则辽阳不保。 熊廷弼经略辽东时,着力加强了各地的防御措施和守卫力量,沈阳、奉集堡与虎皮驿的兵力与防御一直是他的关注重点。奉集堡在沈阳东南四十里,虎皮驿在奉集堡西南三十里,这三个要地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互为犄角拱卫着辽阳。 贺世贤、尤世功带着几十名家丁由辽阳飞驰回沈阳,沿着九里多的外城墙巡视了城外防御设施。只见从里到外一层层沟底插满了竹钉、尖木的壕沟,在中间的两层壕沟内侧各建有一圈大圆木围成的栅栏,据负责守御的参将李景时说,这些圆木十几个人才能抬起来。这两道栅栏内有两条宽五丈深二丈的大壕沟,大壕沟内侧排列着重型武刚炮车,每车大炮二门、小炮四门,车与车间隔一丈距离上夯筑了一道土墙,墙内还设了五门火炮。 贺世贤对自己设置的这些防御措施很得意,对尤世功说:“尤老弟,就咱这炮火,鞑子来多少毁多少。等他们吃不住劲儿时,我再带人杀出去,看不能把野猪皮【1】的脑袋揪下来。” “拙出,老兄,不要小瞧老奴【2】,萨尔浒的教训够咱记一辈子。” 贺世贤不服气地撇撇嘴,但没吭声。 萨尔浒之战,参将贺世贤跟着总兵李如柏由南路北上,他们还没赶到,其他三路已经溃败了。性如烈火的贺世贤当即请求李如柏分给自己两千骑兵,去为那三路丢掉性命的弟兄报仇,李如柏不许,再三请求,李如柏以军令压他,他们才撤回来。贺世贤心里清楚,就是把他们这一路兵马都带上去,也是一个惨败,军心已经不稳了,士无斗志,这仗没法打了,但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他要上去与鞑子们拼命。 当天夜晚,筚篥牛角号响个不停,四门差拨来报他们那一面的鞑子们正在扎营,参将何施延建议趁他们立足未稳去偷袭一下,贺世贤知道,出城只能起到骚扰的作用,占不到任何便宜。他对何施延说:“省省劲儿吧,让他们折腾,等明天再好好收拾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