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如脆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后金席卷辽东(3)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时从贺世贤身后转出一匹马,马上一个瘦削的汉子对贺世贤一抱拳:“老爷,你带人先走,我来断后。” 贺世贤一看,是自己的亲信、游击将军贺应举,点点头:“好吧,应举兄,拜托了!” 一挥手,贺世贤带着几十人绕城向北。 这个贺应举原来是贺世贤手下不起眼的一个家丁,但打仗勇猛。他喜欢上一个莲春院的女人,有一次因为与该女幽会没赶上与蒙古人的作战,按军律当斩。贺世贤爱惜他是一员猛将,不但没杀他还花重金为该女赎身,把她许配给了他。贺应举也在他的提携下,因军功做到了游击将军。 贺应举在贺世贤他们离开后,一催马,左手举盾右手挥舞着棱形骨朵,迎着后金骑兵冲上去。他一人左冲右突,几次拦下了向前追赶的后金人,还用骨朵打倒了好几个后金骑兵。 后金佐领实尔泰一看这个明军一人拦着他的大队人马不能前进,有点急眼,他亲自带着红甲巴亚喇冲上去,围住贺应举,劝他投降。贺应举不搭话,抡起骨朵把离他最近的一个巴亚喇打下马。实尔泰一挥手,众人上去刀棍并举把贺应举打倒在地,他们还不解恨,又用弓箭向地上的贺应举射出十几箭,直到贺应举不再动弹才罢手。 镶白旗小旗主阿巴泰得报,贺世贤没进城绕城向北走了,他分了一部分人去追赶,自己带人奔东城门,他远远地见到城楼上的火光,想看看发生了什么。还没到壕沟前,城上吊桥已经被放下来,城门大开,从城里飞驰出几匹马,在马上高喊:“别放箭,我们是自己人,我们是自己人!” 几个人来到近前,阿巴泰的亲兵们挡在前面不让他们靠近,阿巴泰一摆手,示意让他们过来,亲兵们只把他们为首之人放过来。 为首之人过来献上一个人头,他自称叫巴颜,是正蓝旗小旗主德格类手下的牛录章京,被派到沈阳卧底。由于北方大旱,许多蒙古人到辽东讨生活,辽东经略袁应泰为了不让他们被后金人所用,把他们都收留在了明军的辖区。这一年多,他联合了几百被沈阳城收留的蒙古人,在今晚看到贺世贤战败,趁乱把箭楼点着了,在参将张纲组织人救火时,趁其不备,一矛将他戳死。 阿巴泰知道,在去年大汗准备夺取沈阳时,各旗都派出了一部分卧底,准备在攻城城内守军混乱时夺城门。那一次,因为熊廷弼部署严密大军攻了两天,看不易攻取就撤军了,没想到这些人在这一次发挥了作用,他一挥自己手中的长连枷,带人直奔城门。 城门处打得正激烈,负责西城和南城守卫的副总兵尤世功知道贺世贤带人出城追杀后金人后,感觉不好。东门由参将张纲守卫,他比较放心,他不放心知州段展的北门,先到北门查看。在北门看到城上守卫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很欣慰,正和段展商量需要再准备多少火药时,发现东城楼火起,他带着一部分人往东门赶,途中碰到来搬兵的同知陈柏,知道东城门被暴乱的蒙古人占据了,带人去夺回东门。 面对他手下的重甲精锐,这些蒙古人难以抵挡,但他们把城上的一些行城搬下来,堵在东门内,誓死不让明军夺取东门。双方正在激战,巴颜搬来了救兵。后金人一出现,明军战线松动,纷纷退却。尤世功抽出腰刀砍掉两个退却的把总,大声呵令进攻。但攻上去的明军与后金军一接触即败下来,尤世功大呵一声,带着自己的亲军冲上去。他抡着双铁锏勇不可当,在打倒两个后金佐领后直奔阿巴泰。 在他们混战时,后边阿巴泰知道这个穿着金色山文甲的明将是他们的总兵官,但没想到这个总兵官如此英勇,前面这些巴亚喇都挡不住他。在自己的亲兵围着他混战时,阿巴泰看准一个空档,一提马冲上去,抡起自己的大连枷照尤世功的脑袋抡上去。尤世功刚用左手锏拨开捅过来的一杆长矛,感觉右侧面冲上来一员敌将,大棍挂着风声冲自己砸来,心说不好,两腿磕马背边催马向前冲边举起右手锏去挡。挡住了连枷杆,没挡住连枷头,连枷上带着铁链子的锤头正扫在尤世功的后背上,一下子把他砸下马。 阿巴泰的大连枷也叫梢子棍。梢子棍是一根长木棍在顶端处安装一根铁索链,铁索链的另一头装上一根短棍,叫“梢子头”。手握的长棍长度在1.5—2米左右,摔击的短棍长度在0.4—0.5米之间。梢子棍是长兵器的一种,也称为“大连枷”。阿巴泰大连枷的铁索链头部不是短棍,是一个铁锤头,这个兵器是他小时候打猎时用的,这一锤头抡下去,什么样的虎豹豺狼都会被打得骨断筋折,不用砸第二下。 跟在尤世功身后的参将李景时见他落马,催马舞刀直奔阿巴泰。阿巴泰正准备再给地上的尤世功一连枷,但发觉冲上来的一员敌将手中的大砍刀挂着风声直奔自己而来,他顾不上尤世功了,催马向前冲,躲开了这致命的一刀。阿巴泰身后的骑兵们上来截住李景时,混战在一起。 被打下马的尤世功嘴里喷出一口血,他有重甲护身,马又是往前冲的情况下,被扫上的这一下子没打实,他缓了缓,从地上捡起自己的铁锏,又冲向后金人。被他连着打倒几匹马,马上的骑兵都在他的锏下见了阎王,其他后金骑兵远远地躲着他,向他放箭,身中十几箭后,他终于支撑不住,随着重甲轰然倒下。 往北门走的贺世贤,在半路被后金骑兵截住,一通搏杀。他本来已经中了四箭,右臂中了一铳,在激烈的搏杀中又被捅了两矛挨了一狼牙棒,在打倒一个后金兵后,他也被打下马。 张贤远远见到贺世贤落马,知道去救也来不及了,与身边两个明军骑马冲出战场,奔辽阳而去。 注释 【1】巴图鲁,满语里是勇士的意思。 【2】小旗主,早期八旗旗主下因军功拥有自己少量牛录的统领,被称为小旗主。 【3】行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一般为在城墙上可以移动的木制城垣或方笼,大小可根据守城需要制作。 第三节浑河血战 就在贺世贤血战保卫沈阳的十几天前,在北京东大门通州发生了一起明军内讧的严重事件。 从千里外赶来援助辽东的两支兵马——四川土司兵和浙江戚家军,走到通州附近时,分别扎营休息。四川土司的军队由石柱土司兵和酉阳土司兵组成。 这一天,石柱土司兵把总冉进林带着两人出营,到附近最大的镇店永乐店购买一些急需的物品。 永乐店主街两侧店铺林立,各色物品一应俱全,街边还有旅店、饭店、大车店,店门口的小伙计在卖力地招揽顾客。镇店东南角雕花镂空、彩梁画柱的魁星楼矗立着,显示出其与其他镇店的不同。 他们被街面的繁荣惊到了,毕竟偏远的巴蜀之地没有京都繁华。由于是出门采买,他们都穿着琵琶襟上衣、五彩线镶边筒裤这些自己当地的土家族应时衣物。独特的服装引来了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他们几个并不在乎。 突然,带着浙东口音的一个高嗓门传来,“看,南蛮子!” 三人一回头,后边有几个军装号坎整齐的兵士正对他们指指点点。没理这几个人,三人继续往前走。后边几个人明显加快了脚步,离他们更近,还在讨论着他们的身份。 这几个军兵是从浙江东部调来的,他们中的小旗官佘文焕想起听副总兵戚金的亲兵说过,四川白杆兵也在往辽东赶,就恍然大悟般地脱口而出:“是川娃子!” 距离如此之近,“川娃子”这三个字冉进林听得真真的,他生气地过去质问:“你说啥子?” 几个浙江兵看着生气的冉进林觉得好玩,就回了一句:“川娃子啊,怎么啦?” 这句回答使冉进林更加生气,他又大声地问了一句:“恁再说一句。” 佘文焕一见对面的人急了,一拉这个同伴,口中道:“走吧,别没事找事!” 川兵那边也在劝:“闲到了,没事做,屌这几个瓜娃子。” 恰好这个浙江兵知道瓜娃子是句骂人话,指着三人骂:“川娃子,找打是吧!” 本来都带着浓重的口音,基本语言不通,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越说火气越大,最后动了手。冉进林这边人少吃了亏,回营叫人,浙东兵这边也不示弱,双方聚得人越来越多,架也越打越大,最后都动用了火器。直到双方将领戚金和秦民屏出面,才结束了这场争斗,两方就此结下了梁子。 在贺世贤和尤世功带人走后,袁应泰令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三总兵立即回去,集结奉集堡、虎皮驿、武靖营及威宁营等地官兵去支援沈阳。 “四川白杆兵和浙东兵现在什么地方?” 中军坐营官回答:“已过安山驿。” “他们有多少人?” “酉阳兵四千、石柱白杆兵三千八百余、戚家兵三千七百余,共一万一千五百。” 袁应泰心里一盘算,这两支军马到沈阳还有二百里的路程,怎么也得两天时间。 “派快马传令,让他们两天内到达沈阳。” 兵部尚书张鹤鸣檄令增调的各地援辽军,有一支川军,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北京通州与浙东军闹内讧的四川土司军。经过内讧事件后,为统一两支人马,兵部派川将副总兵陈策为援辽总兵官、童仲揆为副总兵统率川兵和浙东兵共一万八千多人,日夜赶路直奔辽东,半路上接到辽东经略袁应泰火牌,急奔沈阳。 到达浑河南岸时他们得知沈阳已经失陷,主帅陈策、童仲揆见救援已失去意义,因为原计划是与沈阳城内明军内外夹击后金军,遇此情况陈策立即传令停止前进,列防守阵静观其变。两人一碰头,决定撤退向辽阳靠拢,但是在与几家商议时,石柱参将周敦吉首先站出来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我们赶奔几千里来到辽东,前面就是老奴(努尔哈赤)。他们刚经过沈阳的激战,常言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趁他们大战疲乏、战兵不整时,咱们上去一阵有望击溃他们,这么好的时机不应错过。” 这两支兵马中有川中著名女将秦良玉的弟弟秦邦屏、秦民屏、其子马祥麟率领的石柱土司兵,冉天胤、冉见龙带领酉阳土司兵,吴文杰、周世禄带的川兵,张名世和戚金带领的浙兵,69岁的总兵陈策被临时任命为两支兵马的指挥官,仅仅是名义上的领军者。 见几方都有意与后金一战,总兵陈策决定取消撤军命令,自己带秦邦屏率领石柱白杆兵、酉阳兵和周世禄的川兵先渡浑河在河北岸列阵。为防止后金人截断后路,陈策让副总兵童仲揆带着三千江浙兵在南岸留守。 此时的后金人刚夺得沈阳,一部分后勤辎重兵在打扫战场,大部分兵丁已经回营脱去盔甲休息。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已经到达浑河南岸正在过浑河的军情,立即令右翼四旗集结队伍前去迎击,左翼四旗做后援的准备,并一再嘱咐全员穿好盔甲,等待楯车到位后才能进攻。 皇太极亲率大贝勒代善和贝勒济尔哈朗、阿敏、岳托、杜度、萨哈廉等,统领满洲右翼四旗以及右翼蒙古兵,以重骑兵在前,想一阵即打垮河北岸的明军。此时的后金兵刚刚攻下沈阳,士气正高,已经被胜利冲晕了头,他们违反努尔哈赤军令,不等楯车、绵甲就位,红甲巴牙喇骑兵就率先出击进攻白杆兵,右翼四旗兵随后跟进随红甲巴牙喇骑兵一起进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