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如脆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子午谷奇谋(3)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位大爷,我常年往来秦州【1】和奉元路府【2】做生意。十多天前,在府城街头,人山人海的,我挤进去一看,是两架木笼子里锁着两个大汉在游街。据押送的军爷讲,其中一个是什么“闯王”。” “什么闯王?” “就是大贼头子高迎祥。”老汉一着急顺嘴秃噜出来,自己又朝嘴上拍了一巴掌。 郭应聘着急地问:“那另一个是谁?” “好像叫什么托高,什么什么山摇。” “什么托高,什么山摇……”郭应聘低声嘟囔着。 刘国能接话:“番山鹞拓攀高?” ““翻山摇”,“托盘高”…对对,好像是叫这个。”老汉想了想,肯定地说。 刘国能又问:“那个“闯王”长什么样?” “披头散发的,脸面看不清楚,反正是够魁梧的。” 刘国能让人把老汉送出去,嘱咐他们给老汉几钱碎银子。 郭应聘急得在屋里转磨磨(转圈),嘴里不断地嘟囔:“这可怎么好,可怎么好!” 刘国能看看郭应聘,又看看搜山虎郝久松和混肘狼张成善,指着郝久松说:“你带人再出去打探打探,探得越细越好。” 混肘狼张成善说:“我也带人去。” 刘国能拦住他道:“你别去了!你瞅瞅你,凶神恶煞一般,哪是什么混肘狼,简直就是索命的阎王,亏你还叫什么“张成善”。你去了,谁还敢给你说真话!你去告知各哨的弟兄,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往西走。” 张成善不乐意地看看郭应聘,郭应聘没好气地呲答他:“你还站着干啥,没听见刘大哥对你说的,快去!” 等他出去后,郭应聘说:“刘大哥,咱们往西?那边可是人烟稀少啊。” “老弟,人烟越稀少越好,现在保命要紧。” 两人还在研究西撤的路线,郝久松又回来了,这回他带进来一个叫花子。 叫花子这个脏啊!头上的头发都打着绺儿,身上的衣服这一条那一块儿,提溜当啷的,脸上还粘着许多小块的泥巴。 叫花子一见刘国能和郭应聘,紧跑两步,跪到他们面前放声大哭。 这一幕,把两人闹楞了。 郭应聘指着叫花子问郝久松:“咋回事?” 郝久松两眼通红,努努嘴:“哥,你仔细看看。” 郭应聘疑惑地俯下身,用手把叫花子的脸搬起来,看了半天,也认不出是谁。 叫花子用手把脸上和着眼泪的土和泥胡拉【3】下来,郭应聘再仔细看看,心里一惊,张口道:“你,你是四队的巡山虎?” “郭大哥,是我,是我,我是华成光。” “咱们高大哥出事了?是被抓了么?” “是,是被贼他妈的孙传庭逮住的。” “高大哥是怎么被他们抓住的?” 刘国能拦住郭应聘:“你看看这位老弟这个样子,怎么给你说。先让这老弟洗洗澡,换身干净的衣服,中不?” 两个人把往西走的路线和一些相关事宜商量好后,巡山虎华成光也洗完澡,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刘国能让人端来一盘点心和一壶开水,让华成光边吃边说。 黑煞神李茂春,新天王王可兴,闯世王王汝贵,飞天龙折增修,混海龙张成福,四天王李养纯等六队管队和刘国能手下管队闻讯后也都赶来,围在华成光身边,听他讲事情经过。 华成光还没开口,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他抹了一把泪,开口道:“我们跟随高闯王,是在周至马召村附近的黑水峪被打散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凭着爬山越岭的本事,捡了一条命……” 飞天龙折增修插嘴道:“你先打住。你们不是走的子午谷吗,怎么到了周至黑水峪了?黑水峪离子午谷口远着呢,在傥骆道上啊?” 折增修老家在西安南面,靠近秦岭,他对秦岭北麓地形非常熟悉。 郭应聘也问:“不是定的走子午道吗,怎么后来变成那个什么什么道了?” 华成光喝口水,把嘴里嚼着的点心咽下去后,张嘴道:“各位哥哥,你们别着急,让我慢慢地说,我们是怎么从子午谷到的黑水峪!” 注释: 【1】秦州:现甘肃省天水市。 【2】奉元路府:西安,元代曾叫京兆府、奉元路府,明末一些老人按过去的习惯,依然称西安为奉元路府。 【3】胡拉:用手抹。 第六节鏖战五郎关 高迎祥带领五万精锐部队从汉中经城固、洋县、龙亭、金水、三河关,来来回回越过曲折弯绕的黄金峡大峡谷,沿子午新线(老线要绕经石泉县)到达五郎关前。除了在三河关【1】遇到较为激烈的抵抗外,一路上还算顺利,到五郎关遇到了大麻烦。 五郎关【2】原名五狼关,据说古时一队兵士在古木参天的子午道上行军,一个兵士偶尔一抬头,看见远方山头上几块石头很奇特,仔细看看,像是几匹狼在那儿驻足观望,共有五块石头,因此,此地被人称作五狼关。后来口口相传,被文人书写为五郎关。 五郎关三面环水,三面环山,共有五个谷口环绕四周,地形独特。北面从平河梁上发源的长安河南行30公里,与渔洞河交汇后继续向南流,遇到五郎关折向东南,从关东侧绕过,再与东河汇聚,从关前向西流去。关北为长安河上谷口,南为长安河下谷口,西南为西沟谷口,东北为鱼洞河谷口,东南为东河谷口。 长安河继续向西,过了汤坪与堰坪河汇聚,向西南流去。“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河流大川都是自西向东的,偏偏这一段河水依秦岭地势,由东向西。 从城固、洋县过来的这一段子午道,从西向东,沿着堰坪河、长安河穿过五郎关,沿长安河谷再转向北,通向平河梁。 长安河环抱的五郎关景色秀美,春来百花争妍,夏季苍翠葱茏,秋至层层红叶,冬日万树雪霜。如此秀美的景色,却是军事上子午道从北往南的第五道关口,天然形成的地势,使之成为险关要隘,易守难攻。 在明朝中叶,朝廷就在五郎关后的宁陕城设立了把守道路、盘查过往行人和维护当地治安的五郎坝巡检司,有几百人的弓兵【3】把守。由于高迎祥的队伍庞大,前面洋县、金水、三河关、汤坪等地的弓兵和捕役跑来的较多,加上原有弓兵已经有两千多人。巡检司主官罗于萃,是万历朝后期驻守宣大总兵署的一个下等军官,与蒙古人还有后金人都打过仗,腿部落下残疾,后来几经辗转来到宁陕城做了知事。 罗于萃打心眼里瞧不起这帮“流贼”,土地上刨食吃的老农,拿起刀枪就能打仗? 他与副手吉成元把汇集到这的弓兵和捕役,按募兵制进行了整编。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三什为一队,三队为一部,三部为一哨,三哨为一总,五总为一营,两人分别任营官和副营官。一总负责一面城墙和城门,留一总作为预备队。不够的人数,由城内住户每户抽一壮丁补充。 他们还沿用在关外对付后金人的办法,把关城周围的散居住户都搬到城里,沿城百米以内的房屋都拆为平地,木料砖瓦搬上城头守城用;派人到周围山上搬石头、锯大木作为滚木礌石;在东面河中浅滩处密布竹钉。关内所有火铳、火炮、军械统一收回,按守城段重新配发。 趁高迎祥大军未到,加紧加固修补城墙,置办守城器械。 城上每五步置一拐突枪、一锤、一斧、一镰、一锥。每两步设一射程在五十步以上的弓弩,多做箭矢;如果没有竹箭,楛木、挑木、柘木、榆木也可以做箭杆。每两步堆积石头、沙土,石头重达十五斤以上的,不少于五十块,没有大石头可用二斤以上砖瓦代替。每五步设一坛子盛水,坛子旁有葫芦瓢。每二十五步修一座灶,灶上有铁锅一个,烧热水和烧守城用的金汁【4】区分开。每五十步堆积柴木,两围抱的柴木五十捆,好好用泥土封盖,使城外放的火器不能引燃。每三十步挂三米长两米高、用粗竹篾编的竹篱,作为防护用的遮幕,阻挡箭矢和铁铅弹丸。还让木匠们拆下军车的轱辘,用木料做箱体,做了十几个简单、小巧的“行城”车,专门对付云梯攻城。 两日以后,罗于萃又对守城人数进行调整。西面和南面易受攻击,城上全由丁壮守卫。东面和北面人数不足,可由妇女和老弱补充,每五十步男子十人,成年女子二十人,老小十人,共计五十步四十人。 安排人在关前方道路险要处,堆积石头、木头,设置路障。在路北侧靠近路的险要山梁上也多堆积石头、滚木。每处二十人,在流贼经过时,用石头、木头、弓弩阻击、骚扰、迟滞贼人。 高迎祥带领五万大军,在绵绵细雨中,赶跑几处山梁上袭击的弓兵,来到关前。大军迤逦而行,拖了二十多里地。 四队蝎子块拓养坤把营帐扎在南门外不远处的校场坝,然后派黄巢武大定带人试探的攻了几次。 拓养坤原来的二弟刘大刀刘立锁和三弟扫地狼阙铁梁,在不断地流动作战中已经血洒疆场。他现在的管队黄巢武大定、猛虎杨秀头、金龙赵云飞、花关索王光恩、一顶盔王南芳、巡山虎华成光、奎木狼刘应封等人,都是在不断厮杀中从中下层士兵脱颖而出的将领。 五郎关南门最为雄壮威武,南门外一道斜长的坡,守城之人居高临下,凭险据守。箭、砂石、灰土、砖瓦从城上雨点般地倾泄而下,加上往下投掷成捆燃烧的木材、倾倒滚烫的金汁,伤了不少人。拓养坤看不易攻取,派人去报告高迎祥。 高迎祥听到报告,心里不悦,但没有表露出来。扭头看向拓攀高:“鹞弟,你辛苦一趟,去帮帮拓养坤。” 拓攀高带手下人来到校场坝,见到拓养坤,劈头盖脸斥责一顿。他重新部署队列,让手下人督战,马上再次攻城。 打了一天,也没有进展。拓攀高暴跳如雷,连夜让人再制作云梯,并从三队李晋王、五队老张飞、七队王文耀处各抽调两千精兵,从南面和西面同时攻城。另外,他让拓养坤派一顶盔王南芳和奎木狼刘应封带一千人从西侧绕到关北面,巡山虎华成光和花关索王光恩带了五百人过长安河绕到东面,从关北面和关东侧分别偷袭。 他发了狠话,今天再攻不进去,对攻城队列按十人抽一的惯例,砍掉抽中的那些人。 前面攻城,杨鼎瑞在住处待不住,拉上张继兴,带着几个随从,爬上了五郎关西面的山梁。 在山道上,他边走边嘀咕:““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这才是向北第一道关,还有四道,走子午谷,难啊!” 旁边张继兴接口道:““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这是唐代杨凝的《送客入蜀》诗中的前两句(杨鼎瑞前面说的是诗中的后两句)。星庄兄,我说的没错吧。” 杨鼎瑞微微一笑,没搭腔。 张继兴接着问:“星庄兄,你说我们能走通子午道吗?” “我刚说过,难啊!再有两天,打下这个关口问题不大。可是,盛举【5】兄你看,下边这河水凶猛泛滥,正是雨季,如果赶上几天的大雨,山道湿滑,栈道断绝,还怎么走?” 张继兴默默地点点头,不再吭声。 几个人爬上山梁,俯视下面关城。 五郎关关城依山沿河而建,高约两丈有余,厚约一丈。坚实稳固的城墙,把整个关城围成一个椭圆形,昭昭的雾气也掩盖不住关城恢弘的气势。 下面民军攻城战正在激烈进行。关上的弓兵不知哪来的勇气,对攻城农民军进行了强烈的抵抗,加上守备措施得当,一时半会儿农民军对关城也无可奈何。只见十几架爬城梯搭上城头,奋勇队兵士一个接一个像蚂蚁一样的向上攀附,城上用弓弩、火铳射,用砖瓦、石头砸,用大捆的木材点燃后烧爬梯,不时还向下投掷震天雷等爆炸物。就在奋勇队兵士高举盾牌,顶着各种打击快接近城头时,突然城头出现守城用的“行城”。“行城”高三米长三米,下面车轮与城墙垛口差不多同高,上面箱体正好堵在垛口上,就像新增加的一堵墙一样挡住了爬城兵士的去路。“行城”正面开着许多小窗口,里边弓兵用长矛和弓弩攻击梯子上的农民军勇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