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梦回尼安德特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百零二、货币自是定海针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尼国四年四月,尼都。 “折家嫂子,这么早就出来摆摊儿了啊!” “袁家媳妇早啊,今儿又来买肉?老价格,还是十枚铜钱一斤!” “今儿你这肉不如昨天新鲜啊,是不是前天杀的羊?嗯……给我便宜点吧!街坊邻居的。” “谁说的?正经是孩子他父亲昨晚上杀的,新鲜着呢!十个铜钱不贵吧,您去南市转转,要12个铜钱一斤的摊子多了去了!” …… 当前,尼国的姓氏越来越多,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以前一个部落所有人以部落为姓的情形开始改变——没办法,现在光元国(即王畿)便有2万多人,总不能都姓一个姓吧。在我主动带头下,元姓成为王室专用姓,而其他非王室家族则尽数改为原、袁、员、苑、圆等同音姓氏。诸如原守一、袁石头等尼国风云人物的新名字新鲜出炉。 其他后国也纷纷开始了姓氏修改,以更清晰地确认家族归属,进一步规避近亲结婚等风险,如不少佘姓改为折、涉、奢等。此外,大量特殊人才被我“特殊照顾”,冠以国王喜欢的姓,如佘大坚和元涉均出自工部,被我强行改成了鲁大坚和公输涉。 在忙碌的春播结束后,尼都恢复了往日繁华,人们纷纷在城内居住,将家中的剩余物资拿到市场售卖,同时购回家中所需物品。与往日以物易物、整个市场七八个、十几个人凑在一起“拼单”不同的是,铜钱的加入使交易变得极其顺畅,所有交易均可以一对一进行,即便是没找到自己要的东西,也可以拿着铜钱回家,等待第二天市场“上货”。而尼国的集市,也由于铜钱的通行,开始向着后世农贸集市的样子发展起来。 以前,市集的交易很繁琐,人们喜欢举个木牌子,写明拥有的东西和所需的东西,然后同样的货品先匹配,如拿肉换柴的和拿柴换肉的成交,随后再找“三家匹配”的,即拿鱼换石斧的、拿石斧换羊的和拿羊换鱼的互相匹配,接着是“四家”、“五家”……直到能够匹配上的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十几个人围一个大圈,将手中货物全部亮明,等待更多交易机会。而最后一轮未达成交易的,则只能收拾货物回家,等待第二天的“配对”。不少人对于交易有疑虑,尤其是食物等不易储存的货物,以及陶器等易碎品,轻易不拿到市场上来,而是人先到,然后交易达成后,再不辞辛苦去家里牵牛赶羊前来交货。 虽然相比于此前几乎没有交易的时期,这种交换不知道先进了多少,无数的货物找到了其亟需的主人,无数的财富免于浪费,但在我这个后世人眼中,实在仍是……惨不忍睹。效率的低下使商业这个“金块的第三条边”始终无法有效延展,成为尼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当前,这样的弊病随着大量铜钱的涌入而瞬间消失。开春后,海国立即将堆积如山的铜钱运往尼都,一整个冬天铸造的铜钱超过一千万枚,将王畿的仓库也迅速填满。在我的估算和坚持下,王畿每人都分配到了50枚铜钱,省去了“政府先购买—民间再流转”的过程,使铜钱迅速风靡整个王畿。而各类商品的价格,也是我和员柯明等一众户部官员根据市场上以物易物的价格,以食物价格作为锚定,最终熬夜制定出来的。这个充满着浓浓“计划经济”的价格体系,在随后的市场发展中被迅速修正,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价格,也让我这个拥有一定后世思维定式的人在瞠目结舌之余,彻底放弃了尼国朝廷对市场发展的干预,转而仅对少量战略物资的价格和生产进行控制。 当前,由于每个人平白得了50枚铜钱,一个家族所得超过千钱,部分人口众多的家族得了数千钱,而这钱实打实的能够在国家的仓库中换取东西,且价格标明,童叟无欺。随之,在不少家族自国家仓库中迅速兑换了一批器具,证明了该“铜片”的信用后,民间货物交换也急速开始使用铜钱,进而推动了尼都市集的快速繁荣。 随着杂乱的、不成章法的小摊子野蛮生长快速发展,上个星期,在南市出现了第一家“门店”——一个姓杨的家族将一栋临街的房子空了出来,改造成了专门售卖肉类、鱼类的商店。得到消息的我立即抽空前去参观,并在木板上题字“杨记食品”——原始社会第一个匾额、第一家“老字号”就此诞生。杨家家主兼“掌柜的”还全盘采纳了我的建议,在店里逐渐增加了水果、鸟类乃至少量粮食的交易,全部用铜钱结算。相信随着我这个大“IP”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商铺即将出现,而商业的分工同样会促进“坐商”和“行商”的共同发展,在店铺大兴的同时,运货行、供货商乃至中间商均会逐步出现。 一下子付出了超过百万铜钱,将员柯明心疼地龇牙咧嘴,我安慰他道:“放心吧,这些钱很快就会通行全国,所有人都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届时,你手里不还有几百万呢吗?你想想朝廷若要买什么东西,大吼一声"我有好几万铜钱"!人家还不巴巴地上门来送。老员啊,眼光放长远一些,些许小钱,王畿的人交上两年税也就回来了!” 其余侯国我也没吝啬,每个国家20万铜钱,按照尼国朝廷的指导,以自行制定的比率先发给属下民众使用,初步建立信用后,再通过政府购买、税收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信用,同时等待新钱的铸造和流入——哥方草原上的新铜矿开发顺利,听说哥方人知道有钱赚,不少放弃了放牧转为矿工,将大量铜矿石不断开采出来,变成亮澄澄的铜钱。而为得到哥方高层的支持,尼国将产量的两成交给哥方统治阶层,可汗和左右贤王等一众人眼睛都笑没了。而没有铜矿的曼方人一面抱怨老天无眼、哥方人走了狗屎运,一面骂骂咧咧加紧放牧狩猎,指望将哥方矿工们荒废的草原利用起来,生产更多牲畜以交换铜钱。而控制了这座铜矿的尼国,对哥方、曼方两国的控制力又近了一层——无论哥方可汗还是曼方单于,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得罪尼国,从而失去这个“摇钱树”吧(哥方和曼方不掌握铜冶炼技术,光有铜矿也没用)。 翡国那边我暂时没给铜钱,他们现在还不是尼国的侯国,想要钱需用东西换——也换不了,翡利正为物资匮乏焦头烂额,按照户部估计,最晚下个月,求援的使者又会前来,员柯明已经开始提醒我抓紧研究敲竹杠的新条约了……嗯,学得很快,深得我真传。 据户部估计,尼国各侯国将在2个月内全民掌握铜钱使用方法,并在秋天彻底成为一个“铜钱上的国家”,货币将成为尼国全体国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税收、军饷也开始以铜钱计价,尼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同样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大的改革,最终适应这个铜钱流通的新时代。而金钱大行其道,随之而来的阳光下的阴影——守财奴、欺骗、抢劫等副作用,也即将降临尼国这片几乎纯结得晶莹的净土,当一切均以钱计价,无数的算计也会围绕钱开始产生。而原始社会的淳朴无知,经历此前农耕时“绩效考核”的第一次洗礼,以及这次货币流通的第二次洗礼,也会加速离全体国民远去,这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受的代价。 不过,铜钱催生的商业繁荣,使尼国王畿和各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逐渐增多,拥有不同物产的地区频繁商业活动,使全国资源配置能力极大增强,效率比此前由朝廷垄断运输时进一步提高,许多地区均如同海国一般,放弃了全面发展的策略,专注于某一个行业的精进,并用生产的物品换取铜钱,进而在全国乃至北方、南方购买所需物资——哥方、曼方和南方部族当前也是铜钱大兴,铆足了劲儿希望赚更多钱,对于拿着铜钱采购的尼国商人均是笑逐颜开、待为上宾。而铜钱导致的各地区密切交流和分工进一步分化,带来的是尼国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对南北两个方向掌控力的大幅提高,为下一步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未来“大尼国”体系形成的定海神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