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轻轻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林一飞的欣赏,也藏着几分试探的意味。他轻轻抿了一口茶,目光如炬地望向林一飞,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林大人,客套话便不多说了。本相素闻你智勇双全,今日特请你来,实则是想听听你对北伐之事有何看法。”
林一飞闻言,心中虽有准备,但仍是微微一凛。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自己在杭州或者说是在这世界里起落的关键。
然而,他更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家国情怀,让他无法对北伐之事保持沉默,最关键张浚应该是主战派,所以,他挺直腰板,目光坚定地迎上张浚的视线,缓缓说道:“相爷,林某虽不才,但对于北伐之事,心中实有千言万语。金贼犯我中原,掠我河山,杀我百姓,此仇此恨,不共戴天!林某以为,北伐不仅是收复失地、光复河山之举,更是彰显我大宋国威、激励民心之要事。若朝廷能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增强军力,择机北伐,定能一雪前耻,重振我大宋雄风!”
说到这里,林一飞的声音微微颤抖,那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激动与渴望。他停顿片刻,继续道:“当然,北伐之路必定艰难重重,需有周密的计划、充足的准备。林某虽为一书生,但若有幸能为北伐贡献绵薄之力,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浚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官员竟有如此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北伐信念。他轻轻点头,语气中多了几分赞许:“林大人所言极是,北伐之事,关乎国家兴亡,民族尊严,确需我等臣子共同努力。你既有此心,本相自是欢喜,只是那秦桧等人事事阻挠,实在是遥遥无期。”
林一飞闻言,面色凝重而不失风度,他并未直接提及秦桧之名,而是以一种更为深沉和理性的方式回应了张浚的忧虑:“相爷所虑,实为朝野上下所共见。国之大事,在于决策之明智与执行之坚决。北伐之议,屡遭波折,其根源或在于部分朝中重臣,因循守旧,未能洞察时局之变,亦或是对国家长远利益之考量有所偏颇。然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势所趋,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挡。”
他顿了顿,目光中透露出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深邃:“秦相等大人,或许有他们的考量与难处,但作为臣子,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北伐之事,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整个国家的力量,是每一个大宋子民的信念与行动。”
林一飞的话语虽未直接点破,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秦桧等人不作为或阻碍北伐行为的不满,同时又不失风度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义的坚持和对团结一心的呼吁。他深知,在朝堂之上,直言不讳虽显刚正,却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纷争,而此刻的他,更愿意以智慧和策略,去影响并改变那些可能阻碍北伐进程的力量。
张浚听后,眼中赞赏之色更甚,他深知林一飞的这番话,既是对当前局势的深刻剖析,也是对未来行动方向的积极引导。他轻拍案几,赞叹道:“林大人之言,字字珠玑,直指人心。本相亦有同感,只是此事尚且任重而道远。”
张浚轻拍案几的动作仿佛为这场关于北伐的深刻对话画上了暂时的句号,他转而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那笑容中多了几分亲切与期许。“林大人,你不仅胸怀壮志,且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实乃我大宋之幸。本相今日请你来,除了北伐之事,还想多了解些你在其他方面的见解与抱负。”
林一飞闻言,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却也更加谨慎起来。想起上一世看过的一些历史书籍,就把那些利国利民的想法总结了一下。于是,他微微欠身,恭敬地回答道:“相爷谬赞了,林某不过一介微末之臣,所学所识皆愿为朝廷所用。若相爷不弃,林某愿就民生、经济、文教等方面略陈管见。”
张浚点了点头,示意林一飞继续。林一飞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民生乃国家之本,当前我大宋虽相对安定,但百姓生活仍有诸多不易。臣以为,应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以解民困。同时,加强地方治理,严惩贪官污吏,确保政令畅通,民心所向。”
“至于经济,臣认为应当开放商路,促进贸易,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既能丰富市场,又能增加国库收入。同时,鼓励手工业发展。”
“至于文教,则是立国之本,不可不察。臣建议加强教育普及,设立更多书院,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读书识字,培养更多有识之士。”
林一飞一番话毕,张浚的眼中已满是赞许。他未曾料到,这位年轻的官员不仅在北伐之事上有和自己相同的见解,在民生、经济、文教等方面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规划。他站起身,亲自为林一飞斟茶,以示敬意。“林大人之才,正是我大宋所需,此次平乱你且需谨慎,待功成之日本相定会力荐你留在京中为官。”
林一飞闻言,心中激动不已,他深知这是自己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连忙起身,深深一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谢相爷赏识,林某定当不负所望,竭尽所能。”
言毕,林一飞站起身来,神色间既有对张浚知遇之恩的感激,也有对未来挑战的坚定。他轻轻整了整衣襟,再次向张浚深深一鞠躬,语气诚恳而庄重:“相爷,今日之谈,令林某受益匪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林某定将铭记在心,不负相爷厚望,努力为朝廷、为百姓尽忠职守。”
张浚见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缓缓站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向林一飞,亲手扶住他的手臂,温声道:“林大人言重了,本相相信,今日之谈,不过是个开始,未来路长,还望林大人多多保重,他日我们再共商国事。”
言罢,张浚转身对身旁的侍从吩咐送林一飞出府,侍从应声领命,恭敬地候在一旁,准备引领林一飞离去。
林一飞再次向张浚行礼,而后才在侍从的引领下,缓缓向府邸大门走去。张浚则站在原地,目送着林一飞的背影渐行渐远。
直至林一飞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视线之外,张浚才缓缓收回目光,心中暗自思量:此子非池中之物,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他转身步入书房,心中已有了更为深远的筹谋与布局。
离开相府,林一飞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心中满是对家中两位夫人的挂念。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他很快就回到了嘉兴巷的那座静谧宅院。
首先,他轻手轻脚地走向何三娘的房前。何三娘虽比苏瑶年长几岁,但性格温婉,又极擅持家,如今怀有身孕,更添了几分母性的光辉。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药香与花香交织的气息迎面而来,屋内温暖而宁静。何三娘正斜倚在窗边,手中拿着一本诗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柔和的面庞上,显得格外安详。
“三娘,我回来了。”林一飞轻声唤道,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何三娘闻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放下书本,起身相迎。“大人回来了,可还顺利?”她的话语中满是关切。
林一飞上前几步,轻轻握住何三娘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那份默契与温情已足以温暖彼此的心房。他仔细询问了何三娘的身体状况,得知一切安好,才放下心来。两人又亲昵地聊了几句家常,林一飞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房间,前往苏瑶那里。
穿过曲折的回廊,林一飞来到了苏瑶的房前。推开房门,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扑鼻而来,与何三娘房中的气息截然不同。苏瑶正坐在案前,提笔书写着什么,见林一飞进来,她放下笔,露出温婉的笑容。
“官人,面圣可还顺利?”苏瑶的声音清脆悦耳,带着几分书卷气。
林一飞走到她身旁,将宫中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特别强调了赵构对他计策的认可与赞许。苏瑶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轻声道:“官人行事向来稳妥,又能洞察人心,此次平乱之计,定能大获成功。”
林一飞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苏瑶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知己。他轻轻握住苏瑶的手,感激道:“瑶儿,有你在我身边,才我最大的幸运,其实我这次离京最不放心的还是你和三娘。”
苏瑶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官人言重了,我们本是夫妻,自当同舟共济,瑶儿自己便是大夫,况且还有这么多的丫鬟稳婆,必能无事。”两人相视而笑,无需多言,那份深厚的情感已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