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一章 平反岳飞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说到这里,林一飞的眼神变得深邃,仿佛思绪已经飘向了远方。他继续道:“从实验成功之时,一飞便想着这炸药一定要用在对抗金兵上面,把那些金人给彻底打败,收复河山。但是也要注意保密,如果被人利用,那便会让我们有大麻烦了。” 张浚、胡铨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他们深知,林一飞所提及的炸药,无疑是国家的一大利器,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早餐过后,四人稍作整理,便准备前往皇宫参加早朝。临行前,张浚再次叮嘱道:“今日早朝,我们将正式向陛下禀报昨夜商讨的结果,以及后续的治国方略。诸位务必保持冷静,言辞谨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四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他们知道,这一天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新政权的稳固,更预示着南宋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二日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洒在杭州城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皇宫内,早朝的钟声准时响起,悠远而庄重,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一次对话,宣告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大殿之内,烛火摇曳,光影交错,气氛凝重而庄严。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照品阶次序,依次站立,等待着新帝的降临。他们的脸上或带着几分好奇,或藏着几丝忐忑,毕竟,这将是他们第一次向这位新登基的皇帝赵眘行礼朝拜。 随着一阵悠扬的音乐响起,宫门缓缓开启,一队身着华丽铠甲的禁军步入大殿,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气势如虹,为即将到来的仪式增添了几分威严。紧接着,一身龙袍的赵眘,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步入大殿,登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 赵眘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跪拜的群臣,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壮志。他深知,这一刻,他不仅继承了皇位,更肩负起了整个大宋的未来。 随后,一名宦官手持圣旨,步入大殿中央,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然身体日渐衰弱,实难继续承担江山社稷之重责。朕之皇弟普安郡王赵眘,德才兼备,堪当大任。故朕决定,即日起,朕晋位太上皇,退居幕后修养,将皇位及朝政一并交予皇子赵眘,望其能励精图治,带领大宋走向繁荣富强。钦此!” 宦官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每一位大臣的耳中,引起了一片哗然。尽管昨晚的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开,但此刻听到正式的圣旨,大臣们还是感到了一丝震撼。他们纷纷抬头,望向龙椅上的赵眘,眼神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 赵眘接过圣旨,目光坚定,声音沉稳:“朕承蒙父皇厚爱,得以继承大统,心中感激不尽。朕在此立誓,必将勤勉政事,不负父皇所托,不负天下苍生所望。” 言罢,赵眘起身,缓步走下龙椅,向群臣行礼,以示谦逊与尊重。大臣们见状,也纷纷起身,向新帝行礼,表示效忠与支持。 大殿内的气氛在短暂的沉寂后,再次活跃起来,但这次的焦点已不再是皇位更迭的震撼,而是新帝赵眘宣布的一系列重要官职任免。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每一个字都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朕今日宣布几项重要的人事任命,以彰显朕对国之栋梁的器重与信任。”赵眘的目光扫过群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封宰相张浚为太师兼淮南节度使,韩世忠为平北大元帅兼枢密院副使,封胡铨为太保兼任吏部尚书封林一飞为仙游乡侯、枢密院使兼任兵部尚书。” 当赵眘宣布完对张浚、韩世忠、胡铨以及林一飞的任命时,大殿内顿时涌起了一阵低语与议论。张浚、胡铨、林一飞、韩世忠,昨晚在篡位成功之际已被赵眘私下授予了这些高官显职,此刻不过是借着早朝的机会,正式向群臣宣读圣旨,给予他们应有的名分与荣耀。 四人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新帝再次提及,面上并无过多波澜,只是按照宫廷礼仪,恭敬地施礼谢恩。张浚与胡铨和韩世忠眼神交流,林一飞则是微微颔首,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尽管他们心中明白,这些官职的获得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才能与功绩,更是因为他们作为赵眘的绝对亲信,在昨夜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群臣之中,有人对这四人的迅速升迁感到惊讶,但更多的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毕竟,在权力更迭的敏感时期,能够站在胜利者一方,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与机遇。许多人私下里议论纷纷,认为这不过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常理所在,对于新帝赵眘的封赏并未表示过多的质疑或不满。 大殿内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但大多都围绕着对新帝赵眘决策智慧的赞誉,以及对四位新晋高官未来能否为大宋带来繁荣与安宁的期待。尽管有人心中或许存有些许疑虑,但在新帝威严的目光与坚定的承诺下,这些疑虑很快便被淹没在了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 在宣布了对张浚、韩世忠、胡铨和林一飞的任命之后,赵眘的目光变得更为深沉,他缓缓开口,继续宣布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这些变动中,既有晋升也有贬黜,每一个决定都透露出新帝对于朝局把控的精准与决心。 “朕深知,朝纲不振,乃国之大患。秦桧昔日虽有功于朝,但其党羽横行,贪腐成风,已严重损害了大宋的根基。因此,朕决定,即日起,将秦桧党羽一律贬官,以示惩戒。希望此举能警醒世人,勿再重蹈覆辙。”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秦桧的党羽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惊恐与不安。他们深知,这一贬,意味着他们的政治生涯将就此终结,甚至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后果。 然而,在宣布了对秦桧党羽的贬黜之后,赵眘却话锋一转,提到了秦桧与其继子秦熺。 “至于秦桧与其继子秦熺,朕念及他们昔日之功,且秦桧年迈体衰,不宜再受奔波之苦。故朕决定,秦桧与秦熺官职不升不降,留任原职。望他们能以此为戒,洗心革面,重新为大宋效力。” 此言一出,大殿内更是议论纷纷。许多大臣都感到意外,他们没想到新帝竟会对秦桧与秦熺如此宽容。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新帝的高明之处,既彰显了皇恩浩荡,又给了秦桧与秦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林一飞听到这里,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个决定背后,有着自己暗中庇护的影子。虽然他不能公开认秦桧为父,但看到他能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安然无恙,心中还是感到了一丝慰藉。 赵眘的目光在群臣脸上缓缓扫过,似乎在寻找着某种共鸣,随后,他的话语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将话题转向了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名字——岳飞。 “岳飞,忠勇无双,曾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其忠诚与勇敢,朕心甚慰。然而,昔日之冤,使得一代名将含恨而终,此实乃国之不幸,朕心之痛。今日,朕在此宣布,岳飞之冤案,必须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并追赠谥号,以示朕对忠臣之敬重。”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新帝赵眘的身上,仿佛在这一刻,整个大殿的空气都凝固了。岳飞,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大宋臣民来说,都是忠诚与勇气的象征,他的冤死,曾让无数人扼腕叹息。如今,新帝赵眘竟然在登基之初,就提出了要为岳飞平反,这无疑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 “朕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需得慎重处理。因此,朕决定,将此事交由张相全权负责,务必做到公正无私,让天下人信服。”赵眘的目光转向了张浚,眼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 张浚闻言,心中一震,随即恭敬地行礼应命。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岳飞平反之事,不仅关乎到大宋的声誉,更关乎到每一个臣民的民心所向。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心尽力,不负新帝所托。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气氛再次活跃起来,但这一次,更多的是对新帝赵眘的敬佩与赞颂。他们没想到,这位新登基的皇帝竟然如此果敢决断,敢于在登基之初就挑战那些陈年旧案,为忠臣平反昭雪。这不仅彰显了新帝的魄力与决心,更让人们对大宋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