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一章 非一日之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光州城内,林一飞、韩世忠与岳雷再次聚首,共同商讨围点打援的具体实施计划,大军在光州稍作休整,便要按照既定策略,分兵两路,一路前往徐州,摆出围攻的姿态,吸引金人援军;另一路则隐蔽于预设的战场,静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大宋的北伐之路,就在这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一步步向前推进。每一名战士的心中,都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随着围点打援计划的深入执行,宋军的两万精骑在徐州城外展现出了惊人的机动性与勇气。他们时而疾驰如风,骚扰金人的防线,时而隐匿于山林之间,静待时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然而,金人的战斗力之强,远超出了宋军的预料。 尽管宋军拥有火药这一先进武器,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金人重创,但在正面交锋中,金人的骑兵以其坚韧不拔的战意和精湛的骑术,给宋军骑兵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战马的嘶鸣与战士的呐喊,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宋军的骑兵伤亡逐渐增多。 林一飞站在一处高地上,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前方激烈的战斗。他的心,随着每一次骑兵的冲锋而起伏。他深知,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每一个都是国家的瑰宝,是北伐大业的希望。然而,战争的残酷,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即便拥有火药之利,宋军的骑兵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伤亡如何?”林一飞沉声问道。 “禀大人,骑兵伤亡已近两成。”一名传令兵面色凝重地回答道。 林一飞闻言,心中不禁一沉。他看向身旁的韩世忠,只见韩世忠也是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忧虑的光芒。 “金人战力之强,确实出乎我们的预料。”韩世忠缓缓说道,“但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为了北伐大业,为了大宋的荣耀。” 林一飞点了点头,他深知韩世忠所言极是。然而,心中的忧虑却如同乌云般挥之不去。他看向远处正在激烈交战的战场,心中默默祈祷着战士们能够平安归来。 与此同时,后勤部门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经过几天的查点,之前准备颇为充分的炸药和炮弹已经消耗了不少。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最多只能支撑宋军打下徐州。这也意味着,如果围点打援计划不能迅速取得成效,宋军将面临弹药耗尽的尴尬境地。 林一飞和韩世忠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禁叹了口气。他们深知,北伐之路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金人的战斗力、地形的复杂、后勤的补给……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看来,这北伐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林一飞感慨道。 韩世忠也点了点头,他看向林一飞,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看来也只能先这样了,算了,咱们还是先考虑下一步的动作吧,拿下了徐州,咱们也算在中原有了立足之地。” 林一飞看向韩世忠,也看到了他眼中的坚定与不屈。他知道,在这场艰难的北伐之路上,还有无数像韩世忠这样的英勇将领和战士们与他并肩作战。 与此同时,在陪都杭州的皇宫内,晨光初照,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新君赵眘正襟危坐,举行着早朝仪式。朝臣们身着朝服,肃立两旁,气氛庄重而庄严。 突然,一名宦官匆匆步入大殿,手持一封密封的文书,径直走向御案前,恭敬地呈上。赵眘接过文书,拆开一看,原来是北伐军元帅林一飞送来的报捷文书。他的眼神瞬间一亮,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喜色。 “快,让张相替朕念一念这捷报!”赵眘兴奋地吩咐道。 宰相张浚闻言,快步上前,从赵眘手中接过文书,展开后,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启禀陛下,北伐军于光州设伏,以火药之威,大破金兵十万之众,成功收复寿州,此乃我大朝北伐以来之重大胜利……” 随着张浚的朗读,大殿内的朝臣们纷纷面露喜色,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赵眘更是喜形于色,频频点头,仿佛看到了大宋北伐成功的曙光。 然而,当张浚念到邵洪渊和李显忠二将在战场上抗命,不听从韩世忠和林一飞的命令被遣送回京时,赵眘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眉头紧锁,怒意盎然。 “哼,这两个乱臣贼子,竟敢在战场上抗命!”赵眘怒声道,“林卿既然已经打胜了,他们还有什么可说?朕一定要重重处罚这样的兵将,以儆效尤!” 朝臣们闻言,纷纷噤声,大气也不敢出。他们深知,赵眘虽然年轻,但性格刚毅果断,对于违抗军令的行为,向来是零容忍。 就在赵眘怒意未消之时,吏部尚书胡铨缓缓出班,步伐沉稳,面容严肃。他先是向赵眘行了一礼,然后开口言道:“陛下息怒,邵洪渊与李显忠二将战场抗命,按我大宋律例,确实当斩。然则,北伐军初战告捷,此乃振奋人心之大好消息,实不宜再添杀戮之气。再者,二将往昔亦曾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若因一时之失而轻言斩首,恐寒了众将士之心。” 胡铨稍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继续说道:“臣斗胆建议,不如将邵、李二将贬黜两级,下放到黔州那蛮荒之地带兵。一来可惩其过,二来亦能使其戴罪立功,为国效力。如此处置,既不失朝廷威严,又能彰显陛下宽宏大量之胸襟。” 赵眘闻言,眉头微微舒展,但仍面露犹豫之色。他看向宰相张浚,似乎在寻求张浚的意见。张浚见状,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胡尚书所言极是。邵、李二将虽有过错,但若能借此机会令其改过自新,亦不失为一桩美事。臣以为,可先将二人召回,各打五十军棍以示惩戒,然后再行贬黜之事。如此,既能让二人铭记教训,又能彰显军法如山。” 赵眘听了张浚的话,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脸色缓和下来:“好,就依二位卿家所言。传旨下去,邵洪渊、李显忠二人战场抗命,着即召回京城,各打五十军棍,而后贬黜两级,前往黔州带兵。望二人能痛改前非,为国再立新功。” 朝臣们闻言,纷纷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庆幸这场风波得以平息。赵眘又看向张浚,吩咐道:“张卿,北伐之事还需你多多费心,务必确保前线粮草充足,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张浚闻言,微微颔首,神色凝重而认真。他深知,北伐之路虽已取得初步胜利,但后续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寿州的收复只是开始,如何巩固这一胜利果实,确保新收复的领土能够稳定地融入大宋的版图,才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陛下,”张浚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如今寿州已收复,当务之急是派遣得力的文官和武官前往镇守。文官负责治理民事,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武官则负责守卫城池,训练士卒,确保边疆安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寿州的长治久安。” 赵眘闻言,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他深知张浚的忠诚与才干,对于张浚的建议自然十分重视。 “张卿所言极是,”赵眘沉声道,“朕这就下旨,从朝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前往寿州。至于武官,朕打算从禁军中挑选精兵强将,务必确保寿州的安全。” 张浚闻言,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赵眘虽然年轻,但心思细腻,决策果断,对于国家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此外,”张浚继续说道,“既然林元帅已经决定攻打徐州,那么我们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徐州等地官员的选拔与派遣同样重要。臣建议,我们可以从各地州府中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官员,先行前往光州等地熟悉情况,为后续的接管工作做好准备。” 赵眘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坚定而有力:“好!朕同意你的建议。不过,这些官员的选拔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他们德才兼备,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至于武官方面,朕到时会与林卿和韩老将军商议后再做决定。” 众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场北伐之战不仅是对金人的挑战,更是对大宋朝廷的一次考验。只有确保新收复领土的稳定与安全,才能为后续的北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北伐初战告捷的捷报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杭州城的每一个角落。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无不议论纷纷,沉浸在一片喜悦与自豪之中。然而,这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却逐渐被添油加醋,演绎出了诸多离奇的版本。 在杭州城最繁华的酒肆里,说书先生们更是将这场胜利描绘得如同神话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